【N分享】跨越语言隔阂 台大泰北社深入偏乡

【记者/蔡佩珈 摄影/蔡佩珈 首图/台湾大学泰北服务学习社提供】

台湾大学泰北服务学习社(以下简称泰北社)由一群充满服务热忱的大学生所组成,他们在15日举行《边境未尽》成果发表会,分享今年前往泰北服务的体悟与观察。台大泰北社每年寒、暑假深入位在泰国北部(以下简称泰北)偏远山区,在当地华文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华语教学,并在热水塘村荣民之家陪伴曾为军人的“大爹”(荣民)。

热水塘村荣民之家从当初的一百多位大爹,随着时间凋零至今仅余七位。这些年迈的大爹事实上是国共内战时期,自云南退守至泰北的中华民国国军。他们在等待反攻大陆的期间,失去与亲人、朋友的联系,又因国际情势变动无法回到原生家乡,最后在泰北落地生根。由于大爹多为少数民族及云南人,此次出团的团长许玮育在陪伴大爹“老六”的过程中,时常因不懂云南话而无法对话。尽管语言成为两人之间的隔阂,但老六爱笑与健谈的性格,也成为许玮育此趟服务中最珍贵的时刻。

0529老六(后)爱笑与健谈的性格,也成为许玮育(前)此趟服务中最珍贵的时刻。(台大泰北社提供)

“在那个时间点,我真的走进了老六的生活。”许玮育回忆初见老六的情景,当时老六独自一人坐在中庭,身边还立著一面中华民国国旗。许玮育走近一探,老六像对待老朋友一般把他拉到身旁,并拍著许玮育的肩膀,指著国旗开心大笑。虽然许玮育对老六的举动感到惊讶,但也受到他的笑容感染,听老六分享他最宝贝的事物。透过他对大爹的观察,许玮育发现慈善团体时常寄送物资,因此大爹生活上并无太大困难,但他们的生活却是很平淡的。举例来说,大爹们常待在同个地方一整天,时间到了就睡觉,日复一日重复著这样的生活,所以许玮育认为他们能借由聊天与陪伴,除了让大爹有被关怀的感受,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我们没有家、我们没有家…”在成果会开始前响起的电影《异域》主题曲,缓缓道出大爹们流离异乡的心情。与大爹一同从云南逃难过来的华人,期望建立华文学校延续中华文化。然而以中国文化、思想为主的华语教学,却与华人村的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断裂”。泰北社学术部部长杨书菡,依据这次出访华文学校的经验指出,许多孩子对于学习中文的动机低落。她说明,现今华人后代在课间接受泰国义务教育,华语教学则在课后学习中出现。原本承载着先代意识的华文教育,如今成为补习班式的学习。因此,孩子们与华语教学之间的“断裂”不仅展现在学习动机上,也深埋在各个世代之间。

20190118187孩子们与华语教学之间的“断裂”不仅展现在学习动机上,也深埋在各个世代之间。(台大泰北社提供)

除了孩子与祖先复杂的世代断层外,他们的教育环境更与台湾大不相同。杨书菡前往的恩泉小学与中兴中学,呈现了大部分华文学校的匮乏资源。这两所学校的天花板皆由铁皮组合而成,窗户更是由铁丝网、木头构成。其中恩泉小学的师资更为缺乏,整校的教师含校长仅有三名。根据学长姐的经验,她以为学生多以成为导游为志向,然透过此次来访,杨书菡得知学生未来志向,并不侷限于导游一职,例如厨师、歌手、导演、医生等等。在杨书菡看见如此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对未来的多元想像后,她无奈地问道,“在教育资源、学习动机不足的状况下,这些孩子真的能够实践他们的梦想吗?”

_1170998(杨书菡)杨书菡在社团培训上将透过经验分享,让往后写给孩子的教案更符合当地需求。(摄影:蔡佩珈)

为了回应泰北社在当地看见的议题,身为学术部部长的杨书菡,在社团培训上将透过经验分享,让往后写给孩子的教案更符合当地需求,以及更新大爹背景资讯。在未来选择上,杨书菡则希望借镜泰北,投入台湾的偏乡教育。尽管泰北社的到来,无法立刻替华文学校翻新设备,也无法解决当地长期师资缺乏的问题,但透过深入泰北的经历与体悟,能让社员用不同的方式,对泰北议题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