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分享】结合探戈与心理学 《礼物之灵》盼藉舞蹈与观众荡出涟漪

【记者/陈韦彤 摄影/王君盈 首图/当代世纪舞团提供】

编舞家陈维宁结合人类学与社会学,借此反思收礼与赠礼的精神,并透过对“物”反思,创作出《礼物之灵》。此次将携手立体创作艺术家黄启峻及2018台北TOP时装设计大赏得主林廷菡,在6月14、15、16三日,于华山1914果酒舞剧场,进行首次演出。

《礼物之灵》结合法国社会学家Marcel Mauss的《礼物》及美国人类学家Franz Boas的《夸富宴》,描述赠礼的背后,是由一股带有“亏欠感”的力量在操控著彼此间的关系,在平常的送礼与收礼之中,更是表现出内在需求的交换。陈维宁在阅读中,对这两个理论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产生兴趣,因而将它们作为基础,并融合进《礼物之灵》。

融入编舞中的“探戈”与“心理学”

结合探戈与心理学,是陈维宁编舞的两大特色,虽然在编舞过程中,他从没想过要特别运用这两点,但在陈维宁的创作里,总是能以舞蹈产生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探戈是陈维宁在研究所毕业后所接触的主要舞蹈,逐渐成为他的身体记忆之一,因此探戈也浅移默化地存在于陈维宁的作品之中。

DSC_0006-3结合探戈与心理学,是陈维宁编舞的两大特色。

此外,陈维宁认为,心理学是专注于“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他因此去了解探戈的思考模式,将重点放在舞者产生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原因及存在的意义。

编舞的过程是一种脑力激荡

“编舞对我来说既是享受,又是折磨。”在编舞创造过程中,陈维宁喜欢将关注点放在舞者的身上,并乐于在舞蹈中去发展舞者的身体语言及挖掘直觉,让舞者在思考中,同时也面对自己的内在。

他认为,每一位舞者的动作与表情都会因为时间、空间、音乐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陈维宁不设限舞者,反而是借由和舞者一次一次的建构,渐渐在舞蹈中,激荡出不一样的效果。有趣的是,探戈同时也是一种“捉摸不定”的即兴舞蹈,特别注重当下的时间,因此即使是编舞家也无法清楚掌握,舞蹈中下一步动作会如何发展。

在《礼物之灵》中的物,代表物质的世界,透过对“物”一字的反思,让陈维宁理解到:“现今社会中每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很多,甚至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过什么,又还是往外去寻找新的东西。”但陈维宁认为,将旧有的东西找出来、进行再创造。因此陈维宁决定在服装的应用上,与高林文创基金会合作,使用过去时尚所遗留下来的布料,将之再制,产生新的价值。

20190215礼物之灵-97_修过陈维宁喜欢将关注点放在舞者的身上。(当代世纪舞团提供)

每一种理解,都没有对错

对陈维宁来说,比起希望能让观众理解《礼物之灵》的象征意义,他更想要知道观众在过程中,体会到的感受是什么。陈维宁提到,在艺术表演中,任何理解都没有对错之分,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经验不同,他所希望的是,能借由舞蹈,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激荡出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