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捡骨传承困难沦夕阳产业 师傅盼技术永留存

【记者/吕品萱、吕珮岑、黄荺婷 首图/彭国蔚提供】

为先人服务一直是捡骨师坚持的动力,不过随着近年土地不足、政府致力于推动环保葬,以及多数年轻学子不愿意吃苦学习捡骨技术,迫使捡骨师没落成为夕阳产业。即便捡骨产业衰退已成事实,他们仍期盼找到有心学习的弟子,让这份技术持续流传下去。

各地捡骨步骤相异 需遵循特定流程与细节

自清朝乾隆期间起,土葬一直是多数国人选择的下葬方式。家属会等先人出殡、下葬数年后聘雇捡骨师挖开棺木捡骨,并决定要二次下葬或整理进纳骨塔,目的除将先人遗骨带回祖籍外,也透过重新刷洗遗骨,祛除厄运。然而,近年随政府推动《殡葬管理条例》、环保意识抬头,及土地不足等,各地政府逐渐禁止土葬,推行火葬、环保葬等政策,捡骨业亦随之没落。

根据台湾传统习俗,人往生后应保留全身入土下葬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先人出殡五至十年后,家属会请捡骨师在合适的时辰举行捡骨仪式。仪式讲求顺序,从手骨捡起,象征牵起先人的手,再将整副骨骸取出后清洗干净、至阳光下晒干,最后依人体构造摆放,排列成出生时的姿势后放入瓮中,二次下葬。

捡骨除讲究骨骸放入的先后顺序,下葬环境也影响捡骨师后续的捡骨仪式。其中“荫尸”就是因棺木材质或周围土质不佳,导致遗体没有正常腐化,更有民间传说荫尸会变成僵尸吃自己子孙,影响后代运势。对此,新竹竹东第五代捡骨师彭国蔚回忆,以前年轻时第一次遇到荫尸,味道非常刺鼻难闻。遇到此情形,他建议先让空气进入棺木、撒上米酒及铺上叶子腐蚀先人遗体,等到尸体状态稳定后,再开始捡骨工作。

捡骨工作除程序繁琐外,台湾各地区捡骨风俗民情也不同。北部因客家人居多做法简约,南部则因多为闽南人做法繁复,除将手脚及脊髓用线绑起外,也会用布包裹头骨,并使用朱砂在头颅画上五官及妆容。彭国蔚说明,不论南北,晚辈将先人骨骸摆放入瓮时应呈现跪姿,予以尊敬。  

土地不足政府推环保葬 捡骨技艺面临失传困境

捡骨需遵循特定流程并留意细节,云林口湖第三代捡骨师李国雄表示,年轻学徒常跟着老师傅一起跑墓地、累积经验,才能记清楚程序、分辨先人左右边骨骸位置。不过,彭国蔚也指出,现今多数殡葬公司业中的捡骨师,不仅简化捡骨程序,专业度也不及传统捡骨师,因此葬仪社有捡骨需求时仍会向外聘请,提供家属更完善的捡骨服务。

彭国蔚提供先人遗骨洗净后,捡骨师便会将骨头依序排列整齐。(图片:彭国蔚提供)

然而,注重传统与专业的捡骨产业已大不如前,随都市化程度增加,台湾土地逐渐不足。各地政府为促进经济及都市发展,接连禁止人民土葬,规定遗体火化后仅能安置在纳骨塔中,也积极推动海葬、花葬等环保葬,为的就是减缓活人与死人争地的局面。李国雄感叹,捡骨师已成夕阳产业且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据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提供的海葬使用情形资料显示,2010年,台北市申请海葬的人数仅38人,十年过去,2020年,台北市申请海葬的人数达135人。显示现今民众对下葬方式的取向改变,对于环保葬的接受度提高,传统土葬也因此式微,加上捡骨师陷入无人接班的困境,让捡骨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后事选择多元化 土葬费用高成没落主因    

台湾地狭人稠、土地面积小,然而传统土葬却造成土地资源不足。为解决问题,内政部于1991年开始鼓励“火化进塔”,使其成为主流。不过,政府便发现火化进塔会永久占用土地资源,为促进环境永续,内政部于2003年推行环保葬。台北市殡葬处课长余铭祥说明,早期一个月仅有10多例环保葬,后来国人慢慢接受归于自然的下葬方式,环保葬需求提高,逐渐出现树葬、花葬、海葬等新型下葬方式。

政府为推广环保葬,提供多项补助措施吸引民众参与。台北市殡葬处课长余铭祥举例,台北市民申请环保葬完全免费,仅需负担火化前的费用,其余的费用由地方政府补助所需民众,若家属想挪出灵骨塔的骨灰、改作环保葬,也会提供“鼓励金”。此外,台北市殡葬处也在捷运、公共汽车上置入广告,以不立碑、不造坟的“墓园公园化”打破阴森印象,将翠绿草皮和美丽花海映入民众眼帘,把观念注入大众生活。

相较于环保葬的永续特质,传统土葬因其动用大量水泥和砖块,易造成污染,而背负生态杀手的臭名。此外,台北市殡葬处课长余铭祥补充,将埋葬者移出原有穴位的程序麻烦,后续还有迁葬工程,且要经历下葬、捡骨、进塔等繁琐仪式,耗时也耗经费。尤其土葬和后续处理的费用并非人人负担得起,也成土葬没落主因。

清土耗费大量体力 学徒多半途而废

面对环保葬需求增加、传统土葬没落,传承不易也让捡骨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找不到接班人!”彭国蔚无奈坦言,由于成为一个捡骨师需具备清土、摆放骨头、将骨头清干净等多样技术,因此时间是初学者最大的阻碍。他解释,此行业工时不定,若学徒平时已有工作,一般只有周末能够学习,经常与适合捡骨的日子错开;另外也有些人只为高薪前来学习,却对此职业无心付出,过一阵子就打退堂鼓。

彭国蔚提供彭国蔚表示,捡骨前的挖土作业让许多学徒放弃。(图片:彭国蔚提供)

虽然捡骨的时间不固定、需亲自在大太阳底下工作,过程看似辛苦,但彭国蔚表示,捡骨的过程并不难,只是现在年轻人体力较差,经常在一开始清土的步骤就已疲惫不堪,因而耽误仪式时辰。为将技术继续传承,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在网络上提供免费教学招募学徒,然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体力已无法适应过往的捡骨工作,大部分人常常半途而废,使捡骨技术的传授遇阻。

捡骨人力快速萎缩,纵使捡骨传统逐渐式微,土葬数量递减,政府为环境永续征收土地、缩减公墓数量,加上法规于2001年明定各县市经议决后可规定公墓使用年限,意指民众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捡骨迁葬流程,以致于现今政府与家属委托的捡骨作业持续不断,而完成政府与家属的需求便是捡骨师们坚守职位的理由。

公墓迁葬需求不减 仰赖捡骨专业 

由于现今大众已较少接触清明节扫墓、除草习俗。李国雄表示,多数人为求方便,聘请捡骨师拾起先人骨骸,置放于纳骨塔中,家属便不必耗时打理墓园或忙于祭拜,也会有塔方人员协助处理祭祀程序。自从各县市政府开始征收土地、缩减公墓数量,且法规明定公墓存放年限,墓基使用年限多为七到十年,届满时就需捡骨、整地,造就迁葬成为逝者家属必经之路。彭国蔚说明,土葬家属在存放年限到期时就需捡骨,将土地留给下一位往生者,而被征收之公墓也要捡骨,以便绿地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过去曾接手公墓迁葬作业的彭国蔚分享,公家整地时曾挖掘到许多无人祭祀的往生者骨骸,政府便会请捡骨师协助清理、整顿,再放入公家的纳骨塔中。李国雄则指出,过往政府兴建公路时,也曾请他协助乱葬岗的捡骨整墓作业,以庇佑路人的平安,同时保障先人骨骸不受侵犯与破坏,显现民间与政府仍依赖捡骨师的专业。

从业30余年,彭国蔚自木工师傅辞职接下上一代的祖传捡骨事业后,除了责任心与服务众人的使命感外,也在捡骨过程中深刻感受家属不舍往生者的心情,更了解他们的一片孝心。他补充,为避免尚未捡骨的先人,成为无人祭拜的无主之坟,能为先人尽心力是他在捡骨产业坚持数十年,仍未想过离开的原因。

李国雄提供 李国雄说,为先人服务是从事这行最重要的原因。(图片:李国雄提供)

逝者圆满离开 捡骨师:不让技艺成为记忆!

提及深耕捡骨产业的坚持,李国雄同样认为,自己虽是跟随父亲的脚步学习技术,但能让逝者圆满离开,却是让他感到最喜悦的事。每一次帮助先人处理后事的成就感,不仅是职涯中最值得的瞬间,也支持自己走过数十年的岁月。另外,因捡骨大多为家传事业,传承上不只更困难,后继无人也加深他对此职业的使命感。

即便捡骨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师傅们仍奋力埋首于这份工作,了解若这项职业不复存在,就无人能提供更好的技术为先人服务。为了目前还有需求的人,他们将传承捡骨技术视为自己的任务,彷若肩负一生的使命。彭国蔚强调,只要还有往生者需要服务,捡骨传统就不能消失,因此他在网络上寻找学徒的过程不曾终止,只盼未来能找到下一代接班人,不让捡骨成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