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艺】金马60特辑》卢律铭双料入围金马 盼国片票房摘取硕果

【记者/吴静怡、潘品心 摄影/蓝谊轩 图片/卢律铭、罗柏麟提供】

数度荣获三金与金音奖肯定的音乐人卢律铭,2023年以两部电影《疫起》、《周处除三害》入围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卢律铭认为,能同时获得两项入围是对于自身莫大的肯定,他分享,在创作过程中,他从未将作品能否获奖视为首要考量,而是专注于投入创作的每一步,期盼为观众带来高品质的电影配乐。

身兼乐团“声子虫”吉他手及配乐作曲人的卢律铭,从小受姊姊卢谨明导演的影响,萌生对电影的兴趣,远赴英国攻读电影配乐,而他回台初期主要以广告配乐工作维生,时隔七年才开启人生第一部电影《接线员》的配乐旅程。卢律铭凭借著对于音乐的不懈努力,陆续创作《返校》、《瀑布》等深植人心的电影音乐,如今已是台湾炙手可热的电影配乐师。 

作品融合创新元素 从尝试里淬炼经验

“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为未来的作品做准备。”谈及个人的创作理念,卢律铭坚持在制作每部电影时,加入至少一种未曾尝试过的制作方式,例如改变录制时的乐器编排位置,或选用不同种类的乐器等,使作品充满未知惊喜。他表示,此种创作方法让每次制程都能累积宝贵经验,为他的电影配乐增添深厚的底蕴。

图片:罗柏麟 卢律铭坚持在制作每部电影时,加入至少一种未曾尝试过的制作方式。(图片/罗柏麟提供)

卢律铭举例,录制《周处除三害》的打击乐时,摆脱以往单次只录一种乐器的形式,而是让三位乐手同时演奏交响乐团的大鼓、中国传统大鼓、一般乐团的低音大鼓,录音师则需尝试探索适当的收音位置,运用不同种类的同质性乐器捕捉多种音色,创造独特的听感体验,因此卢律铭认为,这也是录制《周处除三害》电影配乐最大的挑战之一。

电影是妥协的艺术 真挚音乐呈现故事情感

踏入音乐产业已十余年,卢律铭以往在创作时非常注重音乐的完美性与独特性,他笑着回忆起早期作品《返校》、《无声》,形容当时仿佛是想以音乐旋律紧紧攫住听众的耳朵。但在制作《消失的情人节》时,他却改变了旧有思维,转而专注于思考如何透过音乐表达故事的核心内涵,让乐器的旋律贴近故事与角色,而这样的转捩点也持续影响他创作《瀑布》及往后作品的过程。

“Everything is perfect so it’s not perfect.”卢律铭分享,过去制作《小美》时,面临在两个音乐版本之中做出选择的困境,而导演钟孟宏问他“为什么音乐必须这么完美?”一语点醒了卢律铭,让他转念认为,在电影音乐中,完整性未必等同于完美性,而是应该取决于如何呈现电影整体的情感。

摄影:蓝谊轩 卢律铭认为,电影制作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创作电影就是不断的妥协,妥协有时候是双赢,并达到最好的成效。”卢律铭认为,电影制作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如果电影产业中的每个部门都坚持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反而会破坏电影整体的真实感受。

在制作《周处除三害》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卢律铭举例,其电影插曲“新造的人”为歌手郑宜农演唱,当时录制两个音乐版本,第二版的音乐在各方面皆完美无缺,而第一版尽管存在部分失误,但却充满生命力,更能传递剧中角色带来正向与希望的感动。

促电影产业正向循环 带动国片票房

在国外留学多年的卢律铭坦言,入行多年后感慨台湾电影产业缺乏如同好莱坞和韩国电影产业般,拥有庞大工会和多元制度的工业体系,使国外的电影配乐环境更为成熟,因此相较国外发展,台湾电影产业较难建构完善的创作环境。

“需制作优质的国片,观众才会更加愿意到影厅欣赏,进而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卢律铭说明,票房提升有助于提高电影制作预算,也能获得更多机会制作未尝试过的形式,创作更有深度的作品。因此,他认为自己制作电影的任务,便是把音乐品质做到最好,希望观众感受到音乐传达出的情感,并沉浸于影像和配乐的交融,更加支持国产电影。

图片:罗柏麟卢律铭表示,电影产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图片/罗柏麟提供)

“电影产业发展是互相促进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卢律铭表示,无法一夕之间改变电影创作环境,因此他期盼自身能带动持续且微小的改变,让产业朝正向循环发展。卢律铭认为,若每个人都能为国产电影尽一份心力,电影产业就能逐步实现长远和繁荣的发展,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更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