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艺】金钟58特辑》揭示威权体制陋习 徐瑞良《黑潮之下》反映军中黑暗

摄影:林亭妤

【记者/陈羿璇 摄影/林亭妤】

导演徐瑞良三年前以电视剧《谁是被害者》编剧身分入围第55届金钟奖,今年再藉执导作品《台湾犯罪故事-黑潮之下》拿下第58届金钟奖戏剧节目导演奖入围门票。在《黑潮之下》中,徐瑞良以娴熟的悬疑手法,挑战军中弊案议题,勾勒出国军共有的沉痛经历。他分享,看向伤痛并不容易,因此愿意面对黑暗与错误,即是成长。

《台湾犯罪故事》借鉴真实案件,其中单元《黑潮之下》取材自江国庆冤案、洪仲丘事件等,并以犯罪悬疑叙事法,讲述军中冤案、管理不当及霸凌等话题。徐瑞良提到,由于剧中探讨议题较敏感,也认为应严肃对待每一段生命故事,因此在执导过程中承受许多压力。

《黑潮之下》暗藏伏笔 直面内心阴影

徐瑞良提及,《黑潮之下》开拍前,曾进行长达一年半的田野调查,透过访问现役、退役军人,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他发现军中的实际情况,远比自己认知的更加严峻。他举例,独裁统治与生命尊严背道而驰,国军长年受到精神压迫与控制,且难以挣脱阶级制度,导致军人习惯压抑情绪,无法轻易表露真实感受。

摄影:林亭妤徐瑞良发现军中的实际情况,远比自己认知的更加严峻。

“符号象征超越了文字的存在,可直接与观众的浅意识对话。”徐瑞良点出,《黑潮之下》并未明确指出凶手的真面目,是为呼应“江国庆案”在历史上未有解答,于剧中埋下大量伏笔,也提供观众思考故事走向的空间。他也提到,为使观众与案件当事人共感,剧中运用大量的“水”元素,模拟军中令人窒息的不适感。

关于单元名《黑潮之下》,徐瑞良将其解读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阴影,而这种暗藏于心的黑暗面,在特定时机和条件下才会浮现,也只有当事人能意识到。他认为,看向伤痛并不容易,“当我们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黑暗和错误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面对、处理和成长。”

导演是“说故事的人” 将剧情深植人心

《黑潮之下》上架国际影音平台后,为满足市场需求及娱乐要素,剧情及画面皆有更动。徐瑞良提到,为避免模糊焦点,也想为观众保留对剧情的诠释权,因此思索、协调许久,“一部影视作品容易看过即遗忘,但这部所碰触的是个很沈重、台湾很多人生命中真实经历过的一段过程。”

摄影:林亭妤徐瑞良分享,看向伤痛并不容易,因此愿意面对黑暗与错误,即是成长。

谈及从编剧转换至导演的历程,徐瑞良分享,尝试两种身分后,自己更喜欢担任导演,“编剧是将故事打出版图的人,而导演则负责说故事、将编剧的蓝图影像化。”他说明,编剧是故事的创作者,而导演的职责不仅是安排角色、拍摄角度及场景设计,还需透过影像语言具体呈现故事情节,与编剧共同将剧情理念深植人心。

不侷限拍摄题材 保留创作者初衷

徐瑞良回忆担任《谁是被害者》编剧期间,曾获得前往好莱坞受训的机会,除促成《黑潮之下》的拍摄,更进一步与《CSI犯罪现场》编剧远端讨论剧本。他认为,与影视专业人才交流,不仅学到流畅呈现故事的要领,更领悟到兼顾观众喜好与创作者个人想法的技巧。

“我全都要试过一轮!”徐瑞良分享,目前正在筹备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以及一部由他执导的类型片。他也说,未来不会侷限于犯罪推理主题,将持续尝试各种风格主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