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成功复育濒危物种? “近亲繁殖”实为双面刃

【记者/钟知谕、刘慧馨、胡玟惠 摄影/刘慧馨、胡玟惠 首图/Pixabay】

在濒危物种中,蒙古野马是利用近亲繁殖复育的物种之一,其复育计画在国际间长期推动,如今野放数量愈趋稳定。近亲繁殖虽能增加濒危野生物种数量,却会造成动物隐性缺陷曝露、基因多样性不足及野放后不适应环境等问题。

“近亲繁殖”成复育手段 拯救濒危蒙古野马

蒙古野马又称普氏野马,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蒙古野马活力耐久、短小精悍,在13世纪时,曾是征服欧、亚、非三洲成吉思汗的铁骑后裔。后由于人类大量捕杀及战争,几近绝迹,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物种数量过少的情状况下,近亲繁殖成为动物园的复育手段。

根据台北市立动物园(以下简称北市动物园)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动物园圈养的蒙古野马已有760只,野放的则有1200只。其中,北市动物园早期为教育展示,从1987年开始圈养蒙古野马,引进国外蒙古野马进行近亲繁殖,现今台湾共有6只透过近亲繁殖而复育的蒙古野马。

然而,透过近亲繁殖复育的蒙古野马,却出现后代基因衰退、环境适应力降低等问题。北市动物园草园区长陈慧伦说明,尽管蒙古野马健康状况良好,但隐性基因显现,导致牠们毛色偏白、体型相较上一代更为娇小,因此在蒙古野马野放数量趋于稳定后,台湾不再为展示而复育,北市动物园也在近期结束长达34年的复育计画。

基因缺陷严重 恐造成物种灭绝 

复育目标本是希望濒危物种在数量稳定,进行野放后能适应环境,但陈慧伦指出,蒙古野马野放后,出现被天敌攻击却无反击能力、感染传染病等不适应环境的状况。他解释,除因近亲繁殖造成蒙古野马适应力下降,野外环境不稳定也是因素之一。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林岱瑾补充,因近亲繁殖导致基因缺陷的物种,若再与原本的野外动物繁衍后代,将对动物基因库产生不良影响。

王颖 01 _ 摄影:刘慧馨王颖强调,药物长期治疗,可改善物种环境适应力下降。(摄影:刘慧馨)

为抢救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近亲繁殖成为人们复育的手段。然而,透过近亲繁殖生下的后代,可能因基因缺陷患上遗传疾病,生物特征也会愈趋单一,导致动物野放后难以适应环境。因此,近亲繁殖便成为动物复育的一把双面刃。

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互相交配,易导致其后代受隐性基因影响,引发遗传疾病。举例而言,遗传性犬髋关节及白内障皆为有害遗传基因在隐性性状的疾病。前者可能造成犬只跛脚、后脚外八,后者则容易产生水晶体移位、青光眼病变等并发症。陈慧伦指出,近亲繁殖造成的基因缺陷,将导致物种“近交衰退”,严重甚至会使该物种灭绝。

不仅如此,近亲繁殖也让动物外在的隐性特征被突显。陈慧伦举例,动物体型会愈变娇小或患上白化症,且特征也逐渐趋向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已适应温和气候及环境的物种,若面对转为炎热、寒冷的气候,或是生活条件改变,将难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复育成果皆相对 近亲繁殖未必是坏事

陈慧伦进一步指出,复育“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物种数量多寡,而是经长时间且持续的数据追踪,并判断动物环境适应力及生存稳定性,能否独自于野外生存、抵抗传染疾病或维持正常生活。

近亲繁殖虽使动物环境适应力下降,但非影响复育成效的唯一因素。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王颖解释,梅花鹿是利用近亲繁殖复育成功的动物,其成功关键在于后续野放至野生动物保护区,并无人为干扰及破坏。因此,动物复育的成果皆是相对,并非单受动物基因库影响。

摄影:胡玟惠目前全球动物园圈养的蒙古野马已有760只。(摄影:胡玟惠

王颖强调,若使用药物长期治疗、控制,可改善物种环境适应力下降的问题。动物一旦有机会延长生存时间,并在未来繁衍中发生突变,基因多样性不仅会增加,也将更适应现今环境及气候,因此近亲繁殖未必是坏事。此外,目前动物园也持续在国外寻找同种,且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进行交配,以期动物产生突变,进而在未来适应新环境。

法案规范 各界难达共识

台湾动物园使用近亲繁殖,复育如蒙古野马、长颈鹿、伊兰羚羊等濒临绝种的动物,但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林岱瑾认为,透过近亲繁殖产下的动物,因高机率无法自然适应野外生活,实际上早已背离复育本质。然而,面对近亲繁殖间接造成动物难以适应野生环境的状况,至今尚无相关政策及法律能约束。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曾与动物园及相关业者讨论,提出规范近亲繁殖的修法草案,禁止动物园近亲繁殖动物,但动物园方仍对近亲繁殖有需求,因此极力反对。林岱瑾指出,动物园以域外保育及教育展示的美名,使用近亲繁殖制造动物当作展示品,其目的并非完全替物种着想。因此她强调,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未来将持续推动《动物展演管理办法》修法,盼禁止动物园透过近亲繁殖的方式生育后代。

除受园方反对,各界对立法规范近亲繁殖的态度更存在巨大落差。王颖解释,一方认为人类应尽力维持动物数量,因此不希望法规加以限制;另一方则认为,顺其自然即可,不需利用近亲繁殖等强行手段插手控制物种数量。由于双方各具立场,导致难以达成共识。前立委陈曼丽则补充,近亲繁殖等人为的复育方式,与政府制订的环境保育式复育不同,因此不应透过政府立法规范。

在无法律规范的状况下,目前仅能利用药物或手术减缓动物野放后可能受到的冲击。但王颖期盼,未来能在动物受精阶段,利用基因工程选出具良好基因的细胞进行结合,便能解决基因较弱势动物的遗传特质与疾病,不仅能协助牠们脱离濒危险境,也能彻底改善本身缺陷,增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