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ssue】心理假缺漏抑申请意愿 学者吁强化师生概念建构友善校园

【记者/黄子宜、杨昕、杨宜蓁 首图/黄子宜】

近年来多所大专院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逐步推动心理健康假(下称心理假)。不过,学生因心理假导致课程资讯缺漏、专责导师不定、请假天数限制,使学生请心理假意愿降低。专家表示,师长应与有需求的学生对谈,而不是以直接辅导方式关心,故期盼校方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心理假规范因校而异 细则缺漏降低申请意愿

相较事假及病假,心理假对于请假证明条件较无严谨的规定。国立成功大学心理健康与咨商辅导组心理师廖聆岑说明,心理假是让学生面临课业与生活压力时,拥有适当喘息空间并了解自我身心状况,请假时也不需检附证明。此外,教育部更透过《学生辅导法》第7条,规定校方、教师及辅导人员均负学生辅导之责,结合校园辅导机制,协助学生调适心理状况的同时提供咨商管道。

即便许多大学开放学生使用心理假调适身心状况,但执行细则仍有不同规范。廖聆岑说明,心理假天数与辅导机制由各大学视校内需求订定,以成功大学为例,一学期仅有5天心理假,且请假天数超过2天,或连续请假3天(含)以上,将透过生活辅导组通知导师及学辅中心关切学生,并于必要时转介至咨辅相关单位。

摄影:杨昕校方应建立心理知识推广与课程安排,建构更完善的校园氛围。(摄影:杨昕)

辅导机制未完善 “第一线教师”成关键

 尽管心理假能让学生自行评估身心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曾使用心理假的大学生Link(化名)分享,过去受生活及课业压力所扰,却因担心遗漏课程资讯而不敢于必修课时请假,只能另寻时间调适心情。

除了课业压力外,校方提供的关怀辅导机制,也会影响学生申请心理假的意愿。就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暄(化名)透露,该校是由专责导师负责心理假后续辅导,而大一时接触的专责导师较温柔,因此自己在身心状况不佳时,能向其寻求协助。然而,暄指出,大二时改由另一位专责导师负责辅导事宜,其辅导方式较冷漠,让暄感受不到自己的心声被真诚聆听,因此不敢请心理假。

辅导机制之职责不仅侷限于专业人员,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杨启正强调,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教师”也同样重要。相较辅导有情绪困扰的学生,第一线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以轻松的态度与学生对谈,另外,师长的关心方式也影响学生请心理假的意愿,廖聆岑建议参考成功大学采取的“被动式关怀”,如校方以电子邮件表达关心,较能减少学生感受到的压力。

学生忧遗漏课程进度 教授:评估资源采视讯教学

 考量心理假的天数限制,使暄担心未来身心状况更不佳时,会无假可请。“限制学生请心理假的天数,缺乏个别差异考虑。”杨聪财诊所精神科医生杨聪财指出,每个人的心理状况、休息及康复时间不同,此外,请假天数需维护学生学业稳定性的同时,也能支持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以便个别考虑学生的情况,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咨商资源。

 学生担心课程缺漏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来源不减反增,廖聆岑对此表示,与其让心理假天数延长,更重要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讨论。他补充,曾听闻教师反映,学生请假次数过多需补救课堂缺漏,可能导致教师业务量增加,故心理假实行后,校园全体人员的意识抬头也相当重要。杨启正则认为,在评估校内资源的前提下,视讯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不同选择,也能避免学生因为担心错过课程不敢请心理假,同时,学校体系应从老师对于心理假的应对方式,建立心理知识推广与课程安排,建构更完善的校园氛围。

心理假实施后仍有许多缺漏,廖聆岑认为,心理假已从教育层面开始建立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促使大众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针对教育推广层面,杨聪财也期盼,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教职员工和管理层心理假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并支持申请心理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