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校园】学杂费调整》说明会维安超高规格 提问时间短学生不满呛声

【记者/新闻人电子报 摄影/张炜堃】

世新大学昨(14)日下午1时30分于管院国际会议厅召开学杂费调整说明会。会议分为校方报告财务状况和支用计画、学生提问等二部分,另扣除学生代表发问外,剩余30分钟仅够4名学生提问。

学生发问时有2位学生不满提问时间过短和校方回应,数度打断副校长陈清河回应,最终陈清河以时间不足为由,于15:09宣布散会。

本次说明会校方维安层级较过往高出许多。校方在会前发布《说明会配合事项》,强调为维护场内秩序和维护师生安全需凭证件入场、不能将随身背包带入场内,需寄放于置物区。此外亦有学生反映因“携带临时学生证”、“迟到”而遭拒入场。

S__24371204

针对超高规格维安、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提问,本报下午致电教育部高教司李姓科长。他表示,仍希望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尽可能公开透明,但碍于学杂费调整仍在校内沟通阶段,因此不便对各校状况做评论。

高教司也强调,学杂费调整相关资料送进教育部后,教育部将实质审查所有资料,也包含校方与学生沟通的情形。

※以下为本次会议Q&A重点记录

Q1:(学生会提问)平时有学生代表参加的会议时间都定在周三下午,而这次说明会却制定在礼拜一下午的用意为何?且5月9日召开审议小组会议,上周才公布说明会时间和意见陈述管道,过于仓促。

校方为什么不选在礼拜三或者礼拜五,我们想了很久。不管选在任何时段,同学们都会有意见,想来参与的人会说“你为什么找我麻烦,特别选在这个时间不让我来参与”,我们的礼拜一到礼拜五都有课,若时间排在晚上又会有同学说“刻意避开我们平常来学校的时间”,所以真的很难,至于为何选择时间为一点半到三点,三点之后同学和老师们还有课。

至于“为何如此仓促”,校方4月3日收到教育部通知,4月13日召开审议小组筹备会,经内部资料整理完毕后才召开正式的审议小组会议,送件截止时间是5月底,这个时间对我们非常有压力,因此才做这样的安排。

Q2:(学生会提问)支用计画中,与上次在审议小组会议上看到不相同,请校方解释增加或减少部分之用意。

校方主要是第二次审议会议上,针对学生会长、议长在支用计画上提出的意见做了修正,将作为后续发展的考量。

Q3:(学生会提问)学生代表参与决策决议会议的用途,学生在意见陈述管道表达的意见和回复,是否会纳入决策决议会议供师长参考。

校方:陈述管道自5月9日开放至今已有59个问题,这59个问题须各处室或各院答复后,才公布在网站上。这些在意见陈述管道上的意见,也会在接下来的决策会议上讨论。

Q4:(学生议会提问)审议小组会议原本只编列课外活动25万经费,后来经学生代表争取到100万,具体用在哪里?

校方:审议会议上有学生反映到课外活动部分金额太少,于是有所增加。有学生反映音乐教室隔音墙太过老旧和潮湿,社柜也连带受影响,未来会做改善。健身房是同学们锻炼的地方,每年的改善都有其必要性,此外,校方也希望在室内设置展演场供社团活动,以提升活动效益。

Q5:(学生议会提问)支用计画中补助清寒学生的,而工读金仅有100万,若无太多清寒学生,这笔钱是否能相互流通?实际受惠人数为多少?

校方:工读金的金额没有减少,但受惠人次减少,因从104年至今,时薪调整的幅度非常大,若我们增编一百万预算,若以教育部的合理工读时数25小时来计算,受惠人数约为30人次。

此外,教育部补助中低收学生只补助60%,但本校是全额补助,这次我们增编756万,受惠人次约210人次,因有些同学可能未使用“住宿全免”等措施,故人次上可能会有微调。

Q6:(学生议会提问)“大数据学用合顶石”部分新增软硬件花费140万具体情况为何?

校方:现在是“全民大数据”、“全民AI”的时代,整个高教体系也走到跨领域的整合,大数据也是其中一个方向。大数据的计画总计140万,业务费用和硬件支出分别编列35万,剩下70万花在软件上。

因为大数据的精神是小电脑,我们都用既有的电脑组合起来,硬件不会花太多钱。但为了传播贯穿各学门,需要软件发挥传院学生的专长,使用大数据分析软件让工作大幅度精进。

Q7:(学生议会提问)图书馆在有既有查询系统情况下,为何花20万新建line bot?每月维护该系统经费为多少?

校方:本校将来要推出“我世新来的”的line bot,我们要用比较高阶企业用的license,LINE也会给本校比较多折扣。将来可用line bot实现语音输入查询书籍,也可以用在家使用手机查期刊等,资讯也会一直更新。

第一次花几万,以后每个月花3000多元。此外,无线频宽是非常竞争的环境,之所以买六家公司的SIM卡是为了让同学办活动时,实现“移动式直播”功能,在没有无线环境就可用到。我们可以试行看看,若同学们觉得太浪费的话我们会拿掉。

Q8:(学生议会提问)新盖全媒体大楼花费5000万元,相关课程为传院课程,其他院系学生若无辅系、双主修,实益不大。

校方:全媒体大楼不是传播学院专属大楼,之所以取名为“全媒体”是全媒体跨领域学习背景下的大楼。以大数据为例,这是管理学院的专长,也会放在这栋大楼。

Q9:(资管系学生提问)比较今年和2016年说明会的简报,发现相同年份的补助款数字上有差异,原因为何?

校方:105年度做简报时,因当时以为教学卓越经费只补助到105年,105年度后会中止,故当时只呈现了校务发展计画的经费,但政府又将该计画延长一年,所以今年我们简报中将两项计画相加陈列。

Q10:(资管系学生提问)近年来电费等支出增加,但我们发现简报上教学成本从103年到105年缩水1.2亿,跟学校说法有出入,是否牺牲了教学成本来填补必要支出?

校方:学校在因应未来少子化,尽量走向开源节流,“教学成本减少”是学校在做“内部节流”的部分成效呈现,采购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事务性采购也在公开平台采买,用对学校最有利的方式来采购。

Q11:(资管系学生提问)我们发现在会计室公开财报发现学校每年盈余1亿多,如何使用?

校方:每年盈余会存入校务发展基金,新盖全媒体大楼等重大资本支出就会用到历年的校务发展基金。

Q12:(新闻系学生提问)刚刚提及学生在陈述意见管道上提问的问题要等决策会议时才有回复,这样是有效的“双向沟通”吗?还是说只是学生问题在那一天由学校单方面做出回应?学生觉得在问题上没有完整回答,学校如何处理“完整回应学生问题”?在决策会议上回应是否太仓促?是否应马上回应同学们的问题?

校方:同学们提的59个问题已在整理,可以整理的确认后会赶快上网回复大家,最后的决策会议是审议小组最后会议要走出校门,是讨论比较重大的问题,可以回复的我们会尽早回复。学费调涨相关的Q&A已在5月10日公布,第二波将在明(15)日公布,第三波也还有一个时间公布

Q13:(新闻系学生提问)平常我们怎么接触大数据程式?是上课老师教吗还是自己上网查?

校方:现在是各系开设大数据课程,但也有设置传播大数据学程、管院也设计了大数据学程,相关课上会用到。如果未来通过,我们能买更多软件的话,也许会向全媒体识读课程一样,在各班进行。此外,在107学年度,新开设的“运算思维与程式设计”成为必修课程,教育部已将程式设计纳入国高中课纲,我们做为接轨。在跨领域学分学程上,我们也有相对应的学分学程,全校同学都可修。

Q14: (新闻系学生提问)助学金金额增加,是否代表申请门槛下降?

校方:“饼”做大以后,不代表门槛下降,同学们提出申请,我们就尽量能助学,这个部分不是说钱多了以后开始乱花。比较健康的态度应该是有需要的同学多少。我(陈清河)看到学生申请的量,要麻烦比较成功的校友和企业捐赠,这两年也提升不少,但不够。希望这刚刚所提到的四成的钱来挹注这一块,帮助完成他们的学业。

Q15:(广电系学生提问)Q&A的时间太短,现场有非常多同学想提问,而且举办在礼拜一一点到三点,时间非常不恰当,我们自己都清楚,礼拜三下午一点是我们共同时间,学校为什么不去评估这些?我们严重质疑诚意,因为学生不可透过直播提问,书面意见的时间一来一往,学校长期不公开作业,没有建立有效沟通管道,造成严重资讯落差,学校觉得学生想要的东西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在学校做了这么多让学生失望的决策后,要我们学生怎么相信在学费调涨之后学费会依照期待的方向运用经费?学校是否应财务细目透明,再拟定详细的学生参与办法,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后再进行进一步动作,学校给人的感觉是延续过去一意孤行,学生并没有办法得知和掌控自己学费怎么运用是否运用在我们身上,学校能否承诺还没有和学生取得共识之前,包括解决财务细部透明、拟定详细学生参与办法之前,不会送件到教育部?

校方:沟通是大学应该做的一件事,我们有干部会议、“与校长有约”的沟通、这两年来我们和议会、学生会沟通,把沟通的事情放在心里。这笔经费后续细部透明监督的部分,审议小组,原来24到25位,今年增加到35位,又增加了两位学生代表,共37位同仁参与审议小组会议。

Q16:(本报记者提问)我们发现在104到106学年度,每年都获得5000万教学卓越计画经费,今年转型为高教深耕后拿到约6000万元经费,这三年校务发展计画经费部分逐年稍微减少,但教部编给全国各大学的经费总额有所增加,是否说明本校在争取补助方面不够努力?是否可以详细说明教部经费编列包括哪些计画和计算方式?

校方:校务发展经费的部分,也许是我们不够努力,再继续努力。教学卓越经费平均大概5000万,高教深耕经费拿了6016万,我们不满意,可以再多一点,可以继续再争取高教深耕等公部门经费。

Q17:(本报记者提问)《还愿助学金实施要点》表明其来源为捐赠,到时候是否需修改作业要点?

校方:还愿奖学金是一个“善的循环”,从94年至今,是之前受学校帮助的校友毕业后后回学校捐款给学弟妹,学弟妹是完全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低收、中低收或“六大类”的学生,因此通常要做家访了解实际状况以领取学杂费减免和助学金,如果这次增编100万经费,我们可以受惠20人。这几年我们受到的捐款少得可怜,我们很努力在募款,为了募款我们还成立“社资中心”,目前募款不足的部分是由学校负担。

Q18:(本报记者提问)在优九联盟12校中,本校传院、管院学费最贵,人社院、法学院学费排名第二,原因为何?

校方:学费制定不是“学校关起门来说多少是多少”,任何学费的申报都是经教育部核可的,是依办学绩效和成本极富提出报告,教育部批给多少就是多少。传播学院比照工学院,也是教育部认为其教学成本比其他学院高。

Q19:(本报记者提问)增聘55位专任教师,是增加员额还是补缺?

校方:除了递补离退教师缺额外,我们会增聘55位专任教师,本校也是少有的还在增聘专任老师的大学。

Q20:(本报记者提问)会议记录是否经过筛选?公布的会议记录是否为完整会议记录?第二次审议小组会议记录何时公布?

校方:我们学校做会议记录的流程是,先逐字稿、再顺稿和给发言当事人确认,确认一致后会在下一次会议再看一次,如果当事人都看过没问题,才会上传,是非常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