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校园】中文系并三必修课 师生忧专业能力落差大

【记者/孙惠妮、蔡佩珈、柯博文 摄影/孙惠妮、蔡佩珈 首图/蔡佩珈】

去年10月25日,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下称中文系)于系务会议上推动将《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三门必修小学课程,融合为一门必修课《古汉语通论》,预计将于108学年度起实施,引起部分教授和学生反弹,认为小学课程是中文学习的基础,不可废除。

世新大学中文系于系务会议上讨论课程调动相关事项,最后决议将《历代文选》(一)、(二)合并成《历代文选》,及合并《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以下简称三门小学)成一堂《古汉语通论》。对此,反对废除三门小学的中文系学生创立脸书粉丝专页“厌世新中文”表达立场,认为小学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拓展其他知识的根基。

三门课程皆自成一格 生批:老师不可能样样精通

这些学生认为,同学必须透过理解文字学和训诂学读懂古文献,中国文化发展久远,中文字音的呈现上有不小差异,必须仰赖声韵学的知识来掌握历代字音演变。若将小学课程废除,会导致想考取研究所或未来想从事教职的学生,无法和他校中文系所学生公平竞争,三门小学课程对学生来说不可或缺。

这些学生觉得就算课程删除仍要保持学习,小学的课程是一切的基础,若没有学习小学课程,将无法进一步掌握博大的文学世界。他们指出,原先需要耗时三年的课程若要在一年内学毕,教师势必要简化课程内容,学生也难以学习透彻,且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皆是自成一格的专门之学,“一个老师不可能样样精通,又如何可能开设一门可以涵盖文字、声韵、训诂的课程?”

他们并担心,将小学列为选修后,会造成少数人在乎、多数人不在意的情况,更可能造成修习小学人数不足而无法开课,让有学习热忱的学生失去学习古典的管道,亦失去了中文系的特色。

虽然此次中文系变更必修课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现代职场所需技能,但这些学生认为,中文系应保留自己的特色,这才是中文系独立于其他系的价值。他们呼吁,系方既然希望学生兼重学术研究、新闻传播、文学创作以及华语文教学等四大领域,课程理应将中文学科与传播专业并存,不应为了因应政策,废除研习中国文学极为重要的小学课程。

古汉语通论课本部份中文系学生认为,课程理应将中文学科与传播专业并存。(摄影/蔡佩珈)

系方:希望提高选课自由度 保障师生需求

中文系系主任张雪媃认为,小学课程是中文系基础课程之一,若依照新拟定的课程调整规划,学生在修习必修课《古汉语通论》外,也能另外选修《文字学》及《声韵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先前系方商讨增聘中文系教师的计画时,也曾考虑增聘小学教师,但同时也有其他课程教师应征,由于公开投票的结果,最后决定应聘教授戏曲课程的教师,而非小学专业教师。

张雪媃解释,系方的决策考量在于保障专任老师与学生需求。校方曾强调必修课须由专任老师授课,系方考量多年来中文系必修《文字学》和《声韵学》皆由兼任老师任课,因合并其他课程会伤害到专任老师的权益,所以融合三门小学。他也指出,世新向来“以传播贯穿学门”,开创中文系特色也是一大因素,他强调,世新中文系不像台大、师大以传统为走向,且历年来中文系毕业生很少以学术研究为目标,多数学生的毕业出路以文创业为主。

张雪媃指出,在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也顾及到部分对《文字学》、《声韵学》有兴趣的学生,因此系方把这两门课列为选修,此外,系上也有开设一些融合传播元素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中文广告写作》、《剧本写作》、《流行音乐歌词写作》等特色选修,希望学生毕业后有更多选择,他强调中文系并没有放弃学生研习小学的机会,此次调整是希望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让毕业生动向更加多元,因此决议将小学合并。

S__6783238系方表示此次调整是希望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让毕业生动向更加多元。(摄影/孙惠妮)

师:三小学为不同学问 无法强制融合

中文系唯一专攻小学且任课《训诂学》的教授陈志峰也在脸书贴文表示,三小学和《古汉语通论》在根本上为不同学问,无法强制融合,他也极力反对此做法,认为《古汉语通论》课程仅是在无法挽回系方废除的条件之下,所能做的唯一努力,而非他所期望。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钟正道认为,由于中国文字、词语、发音以及意思,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倘若以现代角度来解读古典,容易误解文本原意,所以小学的功用就在理解字词背后的历史脉络,并借此判读各代古典的“真义”。钟正道补充,东吴大学还是以巩固学生基础国学能力为首要考量,仍视小学为必要课程,系方也开设现代文学与应用中文等选修,平衡古典与现代课程的比例,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额外的多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