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从老店探缩影 线香传承不拘窠臼、摆脱夕阳

【记者/杨咏芯、吴浩玮、陈韦彤 摄影/吴浩玮】

庙宇间,一炷炷线香在香炉里盘起氤氲,冉冉上升,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线香作为人与超自然间的桥梁,神明得到香火后会庇祐祈愿的人们,然而,制香产业随着时代改变渐渐被大众看轻。但这看似式微的产业背后,其实藏有复兴的可能性。

致力于台湾民俗学发展的媒体《民俗乱弹》编辑张靖委介绍,台湾在战后经济起飞的年代,许多人烧香拜佛,对于线香的使用程度高,是台湾线香产业最为鼎盛的时期。

陈振芳香舖的第三代继承人陈盈州分享,儿时记忆中的香舖,客人总是络绎不绝,偶尔还会出现客人挤不进来的情况,兴盛程度可想而知。他回忆,春节前的香舖尤其忙碌,要开始准备过年的宗教祭祀用香,甚至从农历十五号开始,香舖都不会打烊。

陈盈州决心传承制香 人才流失成冲击

陈盈州从小因为爷爷的安排,开始学习制香技艺,但直到他 30岁时,才对整个产业的传承产生责任感。他回忆,当时有位同为制香师傅的友人,拿着香料“拙具罗”委托他制作成线香,由于在友人提出请求前,从未出现过使用拙具罗制成的线香,让他很是为难,但对方仍建议他将这个委托当作挑战、尽力尝试。

由于拙具罗黏性大,不容易做成香,即使制作成功也难以点燃,因此寻找搭配的材料及制作并不轻松,尽管经历一次次的失败,陈盈州仍继续尝试,利用高海拔植物去调配,终于成功将不可能化为可能。他在过程中明白,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必须尝试创新,正因为这位师傅的出现,让他决心在未来将制香当作挑战,并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陈盈州陈盈州将不易成香的拙具罗,经过一次次的调配,终于成功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然而,线香产业近年已被视为夕阳产业之一。张靖委指出,由于过去宗教行为对人民而言极其重要,仪式用香是香舖的主要客户来源,但近十年来,社会家庭结构的改变,使传统大家庭的祭拜仪式大量减少,导致香舖收入锐减、面临倒闭,人才流失更对线香产业造成冲击。

传统工法 十年磨剑才出师

传统工法的困难,是人才却步的原因之一。陈盈州解释,一个学徒的培育至少需经过四十个月,诚如产业内广为流传的闽南谚语“三年四个月才能出师”,学徒必须持续锻炼、不轻言放弃,才有资格成为师傅。他也强调,手工技艺的学习对学徒而言不可或缺,“手工才有味道,那是种无可取代的人情味。”

传统工序的维持一定有它的道理,陈盈州认为,一定要将每个动作重复练习,直至将它练成肌肉记忆,因为漏掉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影响香的品质。制香厂的学徒陈钰翔,从21岁开始学习制香至今已经三年,他举例,制作过程中连水的用量都必须谨慎调整,若水加得太少,制香不但会变得费时费力,成品美观也会大打折扣。

陈钰翔分享,除了学习工法外,学徒也必须学会如何辨认各种材料的味道,才能进行配香,即使他已经入门三年,在配香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差错,发生浪费材料的状况。他坦言,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仍有不足,失败的经验也让他清楚认知到陈盈州所强调的“要出师,就必须经年累月的反复训练”。

陈钰翔陈钰翔分享,除了学习工法外,学徒也必须学会如何辨认各种材料的味道,才能进行配香。

材料匮乏成症结 传承困难更有转型挑战

制香产业的材料匮乏也是延续的症结所在,张靖委解释,早期香舖都会从香港、云南进口材料,但到了日治晚期,由于国共分隔,无法从中国取得成木、檀木等原料,必须仰赖东南亚国家或澳洲等地进口,然而这些原物料在当地也属于珍稀树种,出口的限制一年比一年严格。

因此不但工法、配香的技艺需要被传承,也需要熟悉材料的特性,陈盈州也不吝于砸重金购入特殊原料,就是为了让学徒有机会认识各种材料,调配出多元化的香。

但在谈传承前,陈盈州认为应先思考如何不被市场淘汰,因此香铺面对的不只是技艺传承,更是转型的挑战。他指出,现今人们更加注重天然、健康,且在“点好香”的观念逐渐被推广的情况下,应该转而标榜重视品质的生活用香。此外,他也强调,要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努力创新、寻找更多客群,才能让制香产业有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强调香料品质 老店推广手工技艺美好

过去,线香的品质在消费者眼中并不是购买的考量要件,张靖委表示,以往许多人的心态都是有比好更重要,在此情况下,容易造成业者不重视原物料品质。不过陈盈州指出,在提倡天然、环保,且留有宗教祭祀的传统现况下,人们会转而选择品质较好的线香,而这也成为手工香舖获利的破口。

除重视香料品质外,张靖委提到,也有部分客人重视“手工技艺”的美好,因而购入手工香。陈盈州介绍,手工香的优点在于,将香粉一层层裹上香柱的工法,使香的压力密度变小,其味道也因此比机器制造来得淡。他指出,即使材料天然,味道太浓的香味也会让人感到嗅觉疲乏,“香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似有似无。”陈盈州强调,只有手工才能达成这样的效果。

陈盈州“香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似有似无。”陈盈州强调,只有手工才能达成这样的效果。

永续经营需与时俱进 陈钰翔:产业充满可能性

在传统香铺转型的过程中,陈盈州发现,若只锁定宗教用香,市场容易被侷限,若要让香舖永续经营,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制作出新的线香产品。他以过去自身经验为例,观察到现代人普遍受“失眠”所困,因此便将薰衣草、玫瑰等助眠植物加入制香原料中,开发能够改善睡眠品质的香,并借由这样的改变,将线香融入生活中,以此吸引客群。

陈盈州陈盈州发现,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制作出新的线香产品,才能吸引客群。

此外,面对人才的问题,陈盈州则认为,近年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相较过去,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发展富含文化底蕴的产业,虽然技艺难学,但对传统产业饱含热情,且不怕苦、愿意学习的人才也日益增加。

“我认为线香已经不再是夕阳产业。”陈钰翔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线香产业仍在逐渐没落,然而随着香铺转型,业绩反倒逆势成长,让他逐渐对线香产业改观,意识到这个产业仍然充满可能性。他也认为,既然时代在改变,更应该不拘窠臼,针对现代需求调整经营模式,才能让这份手艺的感动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