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ssue]专栏 – 综观国际、财经放大镜

 
你不关心世界 世界就不会关心你
 CNN的创办人泰德.透纳(Ted Turner)在创设全球首家24小时新闻频道时说:“在CNN,没有国外这个字眼,我们只是位于地球北美洲亚特兰大的一家媒体。”CNN网站新闻分为12区,包括7个地区:World、U.S.、Africa、Asia、Europe、Latin America、Middle East;5种属性:Business、World Sport、Entertainment、Tech、Travel,国际媒体的视角分隔非是“国界线”,“洲际线”已是最微的概念。《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亦不会用Foreign News(国外新闻),多以World News(世界新闻)、Global News(全球新闻)等,传播菁英对于国际新闻的敏感度更应积极提升。

●关注国际化 知识变常识
 陆委会新任主委王郁琦在立法院接受“随堂考”时,仅认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认不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误把赵舜当成中国维权人士艾未未。王郁琦辨识照片的能力和两岸事务专业性并无关联,应思考的是,台湾媒体对于国外事务报导的比重,是否足以让知识成为常识。认识周遭国家是现代公民素养,然则对于日本首相、香港特首、中共十八大、美国两党候选人能否回应正确答案?
 中国、香港、澳门与台湾同属于历史学者霍布斯邦认知的“中国离散群”(Chinese Diaspora),以香港为借镜,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15周年,张学友、李玟、陈慧琳、李克勤、钟镇涛等港星亦在回归晚会载歌载舞,然而歌舞升平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与香港的格格不入,中国拥有香港的统治者高傲,香港则拥有英属地的后殖民骄傲。中国高傲展现在北大教授发表“香港人是狗”言论,北京“中联办”幕后主导特首选举等事件;香港的反制则以9月反洗脑教育的12万黑衫军大游行为代表,港人举起标语要中国人滚回去,处处显见两者间冲突具象化。台湾与中国、香港是“文化近亲”,尤其台湾与香港同属移民社会,香江所发生的情境,随时可能投射于两岸三地。
●加强本土化 非反全球化
 从台湾媒体发展脉络来看,意识型态潜移默化著受众,台湾教育也在“本土化”浪潮下,将议题的关注度聚焦在台湾内部,更形拉开与国际的距离,然而,“本土化≠去中国化≠反国际化”,为加深本土化反失去对国际情势的观察,是殊为可惜。
 曾经访问过一位新加坡阁员提及台湾和新加坡的差异,“台湾人希望全世界认识台湾;新加坡人希望认识全世界。”两种不同的思维,造就台湾与新加坡在亚洲枢纽发展的差异化,国际新闻已成为现代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你不关心世界,世界就不关心你!”
(作者为世新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自由时报》副主编沈超群)



变身月存族 
大学生理财生活家
 当过学生,自然能够理解,时下年轻人理财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一个月都将薪水花光光,即社会上俗称的“月光族”。在台北这样高消费环境,大学生多采多样的外务与大学生活,微薄的生活费如何维持生活所需,不必为了生活汲汲营营,要从“月光族”摇身一变成为“月存族”,过一个优雅、从容的大学生活,以下有几点方法供各位同学参考:
 “我理财,故我在。”学习理财第一步,当从“投资自己”着手。要能节流,就必须先了解支出的项目,学习记帐、习惯记帐,对自我的消费习惯有认知,才能改善不良的消费习惯,区分必要性支出、非必要性支出,找到过度消费的症结点,是建立理财观念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学习投资、储蓄相关知识。金融商品投资的门槛较高,不是人人都能购买基金股票,但储蓄与投资相关知识与观念的建立,要一点一滴在生活中学习,才能替未来风险提早因应做足准备,未雨绸缪,在财金知识的引领下,采取行动,将手中握牢的储蓄,化为未来的财富,让“未来的你,会谢谢现在的你”,这就是理财的最高境界。
 第三,严守投资纪律。证严法师说:“必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我们对“想要”永远不满足,却忽略“必要”没有想像的沉重,致富方程式:所得(零用金)-储蓄=消费。克制“想要”难不难,是一个是非题;而要过一个奔波劳碌的生活,还是为自己开创一个优雅自在的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的选择题,而如何严守致富方程式?将理财观念内化成习惯与心态,是每个人一生的应用题。(集体创作-郭迺锋老师口述,口传系四年级黄苏俞及财金系四年级陈璟蓉记录及润饰)

(口述者为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副教授郭迺锋,口语传播学系学生黄苏俞及财金系学生陈璟蓉记录及润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