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2016金馬特輯》在城市中失去原貌 《缺乏名字的場所》探索動物的真實

【記者/沈祐安 攝影/洪永富 責任編輯/邵永輝 首圖來源/金馬執委會】

獲2016年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金賞的《缺乏名字的場所》,於第53屆金馬獎榮獲最佳動畫短片獎。「這世代靠自學就可以學會很多東西。」《缺乏名字的場所》導演徐國峰正式宣告,其動畫生涯正式展開。

 goods_012349_193943《缺乏名字的場所》以6 分鐘長度,精彩技巧,獲頒第53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圖片來源:世界電影雜誌)

自學3年 給自己的畢製

徐國峰啟發動畫創作的契機於替代役時期,接觸到以創作者交流為主的影音平台「vimeo」,在此重質大於量的網路平台上,徐國峰看到許多優秀作品,並決定自2013年底開始自學動畫。

出身建築系的他,說到與本科生的差別就是,人脈上的缺乏以及少了畢業製作的機會,對於這次的作品,他認為就是這3年的畢業製作,藉此挑戰自己3年的學習成果。

 IMG_0682徐國峰僅學習動畫三年,便以精彩的敘事技巧獲得多項肯定。

 陰影下顯影的貓 聚焦動物的原貌

這部作品的靈感源自於一本外國的攝影集,內容是拍攝收容所內的流浪動物,在看到這攝影集的當下,徐國峰便產生靈感。在影片開頭引用夏目漱石《我是貓》的經典文句,便是在尋找可以展現動物主體性的話語。

在看似走向圓滿結局的最後,徐國峰安排了另一隻流浪狗的出現,他表示,領養動物不代表解決了現況的問題,在這社會上有很多等待領養的動物,然而動物本身應當在城市流浪嗎?關注流浪動物議題的他,更表示在城市的動物並非真正的模樣。我們習慣為寵物命名,期望寵物能成為感情的寄託,這些行為都已經改變動物的原貌,是強行讓動物進入人類思考的場域,所以在影片中,女人抱起了貓,貓因此成為人類小孩。

 IMG_0669徐國峰期許觀眾透過作品《缺乏名字的場所》重新定義「寵物」與「動物」的區別差異。

 美術風格轉變 摸索不同的樣貌

整部影片採取仿手繪的作圖模式,近透明的畫面呈現,這是在工作後,對於美術風格的摸索,以及技術進步的新形態。徐國峰更喜歡現在的風格,他認為這樣的風格更呼應主題:存在又不存在。

談到以往的美術風格,他以「比較常見」概括,就是一般的有線框的作畫。對比於過去,現在的作品呈現除了呼應主題外,更具有獨特性。關於未來的創作計畫,徐國峰仍在等待靈感迸出的時間點,現階段以接案為主。對於台灣現今的創作市場,他期許創作者能在作品中呈現更多更深層的社會與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