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不被看见的流浪人生 无家者盼破除社会刻板印象

【记者/江恺庭、刘欣萍、罗立邦 首图/人生百味提供 摄影/刘欣萍、江恺庭】

近年来台湾的街友人口不断上升,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处2018年公布“全国22县市受理或查报街友人数”指出,因受到环境不景气、家庭失和频繁等因素,国内街友人数于2016年底增加至8984人,导致许多无家者徘徊街道,寻找容身之处。

六十二岁的徐天卓因家里贫困,小学没毕业就到台北讨生活,大多做粗工,不料因替友人作保,换来一身债务与诉讼,完整的家庭也因此破碎,逼得他流落街头;与妻子离婚后,因为不想伤害到孩子,决定与两个女儿分开,谈及小孩,徐天卓落泪喟叹,最后一面已是十五年前。

无家者徐天卓感叹流浪过往。(摄影:刘欣萍)

回顾这三十几年来的四处流浪,几乎全台火车站都曾是他的暂时居所,徐天卓也提到,2016年超级寒流入侵台湾,天气异常严寒,他甚至看到台北车站下起一点一点的雪,而他恰巧重感冒,咳嗽一个礼拜却没有足够的钱看医生,差点以为自己活不下去。徐天卓坦言,长期流浪、没有目标和归属的生活,让他曾萌生几次一了百了的念头。

“重修旧好”、“人生百味”打破印象 弥平隔阂

六年前,在朋友介绍下,徐天卓参与“人生百味”,倡议贫穷议题的非营利组织替无家者筹备的办桌,且回应了现场社工的邀请,报名参与“街卖者计画”,卖的东西不再是卫生纸、口香糖、湿纸巾;“人生百味”与多家业者合作,让无家者贩售在地小农的茶包、果干、文创明信片、纸胶带、环保袋等商品,打破大众对街卖的印象。

无家者“人生百味”让无家者与在地商家合作,打破社会刻板印象。(图片:人生百味提供)

轻量、耐保存的商品减轻街卖者的负担,也使民众更有意愿买单。徐天卓做了四个月,一天最多净赚1800元,随着收入变多,他督促自己要养成储蓄的习惯,至少达到每天都能温饱的目标,徐天卓表示,现在的工作越来越难找,频繁换工作已是家常便饭。

为提供无家者一处休闲空间,2019年七月,台北市社会局与“人生百味”合作,开立“重修旧好”简餐咖啡厅,由“人生百味”专案执行人林依婷担任店长。他表示,许多无家者迫于现实的无奈与家人的离去,难以重回社会,“重修旧好”成为无家者暂时歇息的避风港,店内不仅给予无家者沐浴及换洗衣物的浴室,还有铜板价的餐点,让他们填饱肚子。

无家者重修旧好咖啡厅成为无家者的暂时避风港。(摄影:江恺庭)

无家者流连街头时,大多人会带有异样眼光,在街友与一般人之间划上一条分隔线,但在“重修旧好”,不管是无家者或顾客,都可以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更清楚认知那条界线其实并不存在。

刻板印象切断社会连结 无家者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加诸的刻板印象,成为无家者与社会失去连结的主要原因。”林依婷表示,当雇主看到履历上空白的地址字段,会先入为主的认定他们能力不足,通常不愿雇用他们,导致他们即使有心求职,也无法如愿。

针对社会给予无家者的刻板印象,林依婷指出,多数无家者都愿意从事劳动工作,但社会不够信任他们、抱持异样眼光,导致无家者无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边缘人。

无家者林依婷指出,外界的偏见让无家者难以融入社会。(摄影:江恺庭)

林依婷也提到,为因应为数不少的无家者,有部分地方政府设置相关收容中心,提供居住及照护服务,但收容所规则严谨,不仅限制无家者生活作息时间,还规定居住满三个月的住户须自主独立,不可续住。然而大多数的无家者因流浪太久,无法适应被严密控管的生活,也害怕接触新环境,导致他们宁可流浪,也不愿待在收容中心。

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巫彦德表示,“‘家’对于无家者来说,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定义。”,家庭是影响个人最深的团体,一旦破碎,就难以修复,造成许多无家者失去人生支柱,才放纵自我;没有生活目标的无家者害怕与人相处,以致与社会格格不入,加上面对异样眼光或不合理的批评时,无家者通常无力为自己发声,甚至会相信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恶性循环下,加剧他们与社会的脱节。

巫彦德认为,与其思考如何消除贫穷,不如思考要如何重建他们与社会的连结,且透过媒体深入的报导,让大众看见无家者的困难,破除社会的歧视及不平等待遇。

缺乏法规保障 无家者权益遭忽视

大多民众认为无家者就是没有努力唸书、工作,才会变得的如此落魄,人安基金会社资部副部长施怡欣则表示,其实很多无家者都饱受疾病、身体残缺、家庭因素摧残,而导致他们求职困难。施怡欣也指出,自己处理过的个案中,有七成无家者是有工作的,但都靠打零工维生,不但工时不稳,甚至会遭仲介抽成剥削,连最低薪资都拿不到。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师陈大卫表示,相较于妇女、儿童等其他弱势族群有专门的特别法保障,无家者权益相关的法条仅有《社会救助法》第17条,政策面保障较不完善。陈大卫分析,若要政府特别立法帮助无家者,必定会牵扯到政治利益、预算、非法债务等问题,所以大多的公部门较不愿意去接触,导致许多无家者的权益遭受忽略。

无家者“人生百味”协助无家者重新融入社会。(图片:人生百味提供)

一般社福组织在协助无家者时,会辅导他们的心理状况、协助收容等,较为有系统的方式协助无家者。民众虽然可以为了帮助街边无家者,直接赠送食物、棉被等物资,但施怡欣表示,一般民众的对社会工作专业度不高,贸然送物资很可能造成转卖物资、没地方保存等后续问题,若民众想帮助无家者,应透过社福组织进行援助较为合适。他也提醒,虽然多数无家者都会欣然接受民众的物资,但在提供实质资源前还是要先询问对方意愿,尊重每个无家者。

“他们不是不努力” 大众正视才能破除污名

部分无家者确实能透过社福组织的帮助,再度重回社会,以徐天卓为例,透过社会局及“人生百味”的协助,他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并心怀感谢曾送餐给他、替他找工作跟住所,还时常关心他的社工,让自己的生命慢慢走回正轨,找到生活动力。

无家者社福组织提供暂时住所让无家者慢慢走回正轨。(图片:重修旧好提供)

如今徐天卓不仅经常参与“人生百味”的志工服务、四处演讲分享流浪经历,更计画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希望借由出版,影响更多人,让社会更加关注贫穷议题。徐天卓认为,“只要肯为自己努力,抓住每一次可能改变的机会,无家者的生命也能出现一道曙光。”

施怡欣认为,台湾传统的教育环境教导人们要认真念书、努力工作,成为社会的中间份子,导致许多民众都对看起来无所事事、成天乞讨的无家者有种不平衡心理,但他强调“他们不是不努力,只是条件没有大家好”,唯有大众正视引起贫穷的真正原因,才能破除贫穷长久以来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