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肝苦談」講座特輯》光影魔術師 張誌騰以「鏡頭」造就真實

【記者/范登煒、曾文蕙 攝影/王良博 責任編輯/邵永輝】

世新大學廣電系畢展籌辦系列講座「肝苦談」,第四場邀請到攝影師張誌騰,分享拍攝電影及廣告的經驗。講座現場以聊天形式討論,氣氛輕鬆。張誌騰用自己的作品,來分享燈光技術與拍攝技巧。

 IMG_3229廣電畢展舉辦「肝苦談」講座,邀請校友張誌騰,回校分享拍片經驗。

張誌騰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於大三時拍攝畢製《過境》,正式開啟了他的攝影之路。就學期間,他認真研究「燈光」,也因而這次主題定為「光影魔術師」。張誌騰笑說,拍片的技術不斷在更新,現代人接收影像的頻率更高,對「光影」的要求就更加嚴苛,「光影是一種相處,不像是魔術」。

公視人生劇展出品的《再見女兒》是張誌騰經常用來分享使用「燈光」的一部影片,其中一幕是母女在暗巷中爭執,母親從黑夜中走出,從黑臉變成白臉,而女兒則是從面朝光變成背光,呈現兩人強勢與弱勢的對換。他說道,燈光與人物的位置要互相配合,取得平衡,才能凸顯角色關係與情緒。

 IMG_3263張誌騰分享成為攝影師的心路歷程,使聽眾了解其見證對於作品品質的高標準。

張誌騰認為,鏡頭最好以寫實的手法呈現,並且對攝影空間與演員要有深刻的了解。相較於早期愛玩燈光,在2016高雄電影節的作品裡頭,就沒有用到電影打燈技巧,反而著重於捕捉演員一剎那的情緒與動作,他說,除了機動性相當高之外,比原本設計的腳本還要好。

IMG_3320張誌騰精彩的演講內容,吸引台下學子認真聆聽。

曾入圍第52屆金馬獎《醉·生夢死》最佳攝影的張誌騰,談及拍攝這部片的心得,他認為情感的呈現與了解影像表現的目的是相當重要的。在拍片前三個月,攝影師與演員們朝夕相處,觀察其平日情感與動作的小細節。風格的呈現則是導演與攝影師相互溝通表現手法,再加上演員所釋放出來的情感,三方所結合的成果。張誌騰更提到「要回歸到故事的本質,攝影機只是介質而已」。

張誌騰更分享了在拍片現場的奇聞軼事。有一場戲要從天花板下放5000餘隻的蟑螂,如同蟑螂雨一般,從天而降四處亂竄。但他必須要穩住攝影機繼續拍攝,即便有蟑螂跑進他的衣服裡也得保持鎮定。後來到書局發現還有一隻蟑螂從衣服縫裡竄出來,但張誌騰早就習以為常,對蟑螂無感了。

 IMG_3241對於未來,張誌騰表示機運佔有很大的因素,但會盡力完成每一件作品,讓觀眾看見影像之美。

現場聽眾問到未來的走向,張誌騰坦言,要看緣份。攝影經驗豐富的他,已有電影、廣告、MV等作品,而拍攝時,鏡頭的運用十分重要,他覺得鏡頭就如同速度感一般,可以決定步調及氣氛。而他也希望世新的學生能多利用資源,更大膽、無包袱的去表現每一支影片。

世新大學第23屆廣電畢展《肝臟搖滾祭》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