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最硬教召」上路成效遭疑 學者籲:增加義務役期為先

【記者/袁維駿、劉庭宇、鄭禧 攝影/劉庭宇 首圖/取自Pixabay】

新制教召於今年3月5日起試辦,不僅延長訓練時數,更大幅調整操課內容,盼有效提升我國戰力。面對近期兩岸關係緊張,部分專家認為僅強化教召效益明顯不足,應將4個月的義務役期一同延長,並加強操練與軍事素質培訓。在增進常、後備部隊能力的同時,正視並保障軍人權益。

新制改革初登場 大幅增加訓練強度

近期台海局勢升溫,再度讓台灣長期存在的兵役問題浮上檯面。為提升台灣後備軍的作戰能力,今年3月5日新制教召正式上路,與舊制最大的差異除了提升天數和操課頻率,也增強訓練內容。此政策引起部分民眾質疑,認為僅教召改制,未延長徵兵制的役期,效益不大。對此,國防部日前宣布正在評估延長義務役期,盼能更有效應對軍事衝突。

今年的新制教召被民眾稱為「最硬教召」,訓練天數從原本的5到7天增至14天,訓練範圍也更加全面,包含射擊訓練時間從12小時調增到28小時,及培養作戰技能的戰鬥教練,也從12小時擴增至56小時。另外,操課內容新增行軍宿營、夜間教練,及全程野營野炊,讓軍人更能模擬戰鬥時的臨場狀況。

落實後備動員 操練內容成效有限

新制教召為提升整體國防戰力,建立「常後一體」、「後備動員合一」、「跨部會合作」等原則,本次教召除強調增加教練時長,並落實後備動員體系,以維持後備軍的作戰能力。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認為,不論是義務役期延長或教召改革,加強訓練不只是為了打贏戰爭,更是強化國際看見我國的軍事戰力,不輕易對台發動攻擊。

即使政府推出新制教召改革兵役制度,卻仍有許多訓練內容不夠完善。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施孝瑋坦言,目前台灣基礎軍事訓練缺乏行進間交互射擊和掩護練習,因此少了模擬戰爭的機會。台灣也因受限於訓練場域不足,以致缺少模擬城鎮演習經驗,在未來的戰場中,軍隊可能面臨嚴重的傷亡。他也指出,即使新制教召天數增加兩倍,部分訓練內容還是基本操練、槍枝分解、武器保養等,對實際戰力提升仍有限。

pixabay目前台灣基礎軍事訓練缺乏行進間交互射擊和掩護練習。(取自Pixabay)

常備軍為主力 專家:軍事訓練僅4個月仍不足

目前政府先行召回後備役實施教召訓練,卻仍有許多專家認為,延長現役軍人役期才是當務之急。近日國防部正在評估是否延長義務役期,讓義務役的軍事訓練能夠有效應對軍事衝突。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林郁方說明,義務役期僅有4個月,除了體能訓練不足,也無法培訓出精良的作戰技巧。

當前四個月的役期遠低於各國平均標準,導致士兵接受的培訓量不足以面對未來的軍事衝突。以同樣受到軍事威脅的南韓為例,南韓18至28歲的男性需服約20個月的兵役,為台灣的5倍。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韓岡明坦言,許多遭鄰國威脅的國家,如以色列、新加坡等,幾乎都實施兩年以上的徵兵制;反觀台灣4個月的軍事訓練,在作戰中對常備部隊並無明顯的成效,也無法培養合格的下士、中士及預官管理軍隊,因此,延長義務役期刻不容緩。

義務役兵恐拉低國軍素質 「常後一體」目標難達成

對台灣而言,常、後備軍同等重要,為達成兩者能力水平相當,國防部改革教召盼強化後備戰力。然而,近9成的後備軍曾為義務役兵,4個月的軍事訓練不僅影響常備部隊整體實力,更拉低後備軍素質。林郁方表示,若要有效提升後備軍戰力,不應只增加教召役期,還需加強義務役兵訓練。

根據我國《兵役法》第十六條,士兵役區分為現役、軍事訓練及後備役。其中,後備役是除役前且現役已退伍者,其應服之役期即為教召。我國針對不同來源之士兵與官階,所規定的除役年齡皆不同,人數占最大宗的義務役士兵除役年齡為36歲。韓岡明補充,正在服志願役或義務役的軍人皆為常備軍,在退伍後至除役前則是後備軍。

作戰時,常備軍將直接依兵種進行攻擊與防衛,後備軍則會在受徵召後投入戰場。現台政策期待建立「常後一體」制度,對此,韓岡明解釋,新制教召的目標即是期許將後備軍的能力,提升至和常備軍相當,使指揮官有足夠調度的兵力,以達成「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之效果。

「常後一體」的構想與以色列和新加坡的軍力分配模式相似,韓岡明舉例,以色列的常備軍共有十六萬九千人,後備部隊超過五十萬人。平時常備部隊協助建立後備部隊,使其擁有和常備軍同等的作戰能力,打仗時則由常備軍在第一線攻打,同時整合後備部隊,完成編組後再一同反擊敵方。

劉庭宇攝現政策期待建立「常後一體」制度,將後備軍能力提升至和常備軍相當。

不過,義務役期也與後備部隊能力息息相關,改革教召並不是提升後備戰力的唯一解方。目前台灣常備軍約18萬人,列管為後備軍者則概約230萬人,且有近9成後備軍,是曾接受4個月軍事訓練的義務役兵,因此義務役期的長短與訓練內容,也會影響整體後備軍素質。林郁方解釋,國軍服兵役的過程才是最紮實的訓練,教召無法彌補軍事訓練役期過短導致訓練量不足的缺失。對此,他認為,針對義務役兵軍事調整,才能抵禦中國對我國的威脅。

共機擾台頻傳 國軍實力有待加強

近年中國「共機擾台」事件發生頻率持續增加,今年截至三月已累計超過250架次,比去年同期多出120餘架,使民眾擔憂我國整體軍力與中國相比嚴重失衡。林郁方分析,台灣軍力雖不及中國,但軍人無實際打仗經驗,實質戰力仍是未知數。不過,韓岡明強調,當許多面對威脅的國家皆透過培訓義務役兵,使尚未除役之國民均有足夠軍事素質時,台灣義務役兵的操課內容卻逐年縮減。因此他也指出,若期盼加強我國軍事實力以面對兩岸局勢,應重新正視義務役兵的訓練品質。

強化義務役兵訓練是提升台灣整體戰力最有效的方式,但教召仍是維持後備人員軍事素養的重要管道。施孝瑋認為,即使新制教召成效有限,此改革仍能使後備軍人更頻繁接觸軍事事務,相對加強國軍戰力。但在新制教召試辦過程中,課程設計不完善與軍人權益等問題引民眾議論,也應予以改善。

欲振我國戰力 義務役與教召皆需細緻調度

面對我國戰力備受質疑、教召效益有限等現況,林郁方認為,增加義務役與教召之服役時長,並依各軍職調整對應的訓練課程,以培養軍兵精良的作戰技巧。此外,服役軍人的權益也不容忽視,教召人員的生計也需有應對政策,提供減稅、補貼等輔助,使其服役時仍有生活保障。

林郁方表示,雖增加全體軍人的訓練時長為首要之策,但各軍職所需的訓練內容與時間不同,應依步兵、砲兵、軍醫等各項職務分別調整操練時長,才能實際提升戰力。不過他也坦言,欲完成如此細緻化的調度,過程必會消耗大量時間、人力與精力,導致難以執行。

針對此次教召大多以陸軍的操練為主,韓岡明認為,這樣的訓練制度不夠全面,軍方應依照台灣目前面臨的威脅、戰爭型態,以及可支撐的人力與財力,實施「固定編組,原兵歸原位」。他說明,軍人應於服役和教召時擔任相同的兵種,提升訓練穩定度,具體加強台灣後備與常備部隊的作戰實力。

欲使後備戰力達到常備軍的水準,韓岡明說明,後備與現役部隊若能接受相同的訓練課程,可使教召和徵兵制度相互融合,平衡兩者軍兵戰力。由於目前台灣隨時可能遭共軍侵擾,因此黃介正也建議,軍方應著重於步槍射擊、肌耐力和心肺復甦術CPR等能力課程,讓軍人具備實戰時應對敵方的技能。

劉庭宇攝韓岡明認為,軍方應實施「固定編組,原兵歸原位」。

延加全體訓練時長 軍人權益不可忽視

現今台灣國防急需增加全體國軍訓練時長以振兵力,卻可能造成服役軍人的經濟與家庭照顧等權益受損。施孝瑋擔憂,若我國義務役役期增長至一年,將造成男性在當兵期間無法就業,而企業主同時被迫配合持續發薪的兩難窘境。他認為,政府應明列役男在民間工作的相關法令,根據家庭收入給予相對應的生活費補貼或實施減稅,減輕員工和雇主雙方的壓力,並讓有家庭照顧需求的軍人,得以申請延後服役,以確保弱勢族群的權益。

號稱史上最操教召於3月18日結束後,各方提出不同改進意見,除了調整服役時長,並細緻化操練內容,政府也應重新審視軍人權益。林郁方認為,此次新制教召確實仍有許多可改進的部分,但既已實行就應全力落實,並於結訓後收集並分析軍訓心得,從中檢討不足之處,作為實施下次教召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