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揭露白恐苦闷社会 蔡宽裕谈被迫戴上面具的过往

【记者/陈韦彤 摄影/柯博文】

“《返校》相较于当年的经历,仅是轻描淡写。”曾为白色恐怖受难者、现任台湾政治受难者关怀协会会长蔡宽裕描述,在当时苦闷的社会氛围底下,人们面对“一个咬一个”的举发,或是屈打成招的刑罚都是常态。蔡宽裕指出,虽然《返校》强调出军国主义下的压制,但在那个年代中不当审判并不只限于“参与”读书会,仅是贴上相关标语都会被判刑。

“两度被捕、三次坐牢”

提起过往经历,蔡宽裕介绍自己曾两度被捕、三次坐牢,分别因“刘自然事件”、受友人牵连、“泰源事件”而被判刑,其中由于“泰源事件”发生当下他还在服刑中,在刑满后又被增加3年刑期,直到1975年才出狱。1957年蔡宽裕第一次被逮捕,因当发生“刘自然事件”时,他在课堂上以法律的层面切入事件并评论台湾与美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然而当晚,政府便以煽动罢课抗议为由逮捕蔡宽裕。

2020226_200227_0008蔡宽裕描述,“《返校》相较于当年的经历,仅是轻描淡写”。

蔡宽裕直言,他未到过抗议现场,也未参与暴力,仅仅是发表评论而已,就被扣上帽子。而当时的社会正是垄罩在苦闷的氛围底下,但台湾知识青年不能发表任何有反政府思想的论述,陷入多讲一句话都可能会出事的两难中,让人敢怒而不敢言。

台湾青年拥有独立思想,渴望当家做主

“台湾青年拥有独立思想是很普遍的事。”蔡宽裕指出,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因经济未起飞,年轻人不但没有前途又时常受到外省人的歧视、打压,导致台湾青年兴起留学风气,借由在国外留学参与台独运动,蔡宽裕同样也是如此。

蔡宽裕表示,名义上虽是前往日本留学,但真正目的在于想了解台湾独立运动的情况,他认为,台湾不能盲目进行运动,必须要先知道国际支持度以及可能性,从日本回台湾后,蔡宽裕更是以培养台湾青年拥有“台湾意识”为己任,再次投入教育工作中。然而,蔡宽裕在回台三年后,却又因受友人牵连而再次入狱。

2020226_200227_0001蔡宽裕在回台三年后,却又因受友人牵连而再次入狱。

友人牵连,再次入狱

蔡宽裕回忆,从日本回来,他行事低调,也避免群聚结党,却在1962年因公开批判政府的友人李森牵连入狱。他表示,当时对李森已经有所提防、减少来往,但蔡宽裕在李森被检举后,也因曾经提供对方一些在留学期间所得到的相关资料,成为整个事件的“主犯”。受到严刑逼供的期间,蔡宽裕为了避免事件扩大,而选择承担责任,最后才没再继续牵涉他人。

最为遗憾的“泰源事件”

泰源事件发生在1970年,为有动刀的军事革命,对蔡宽裕而言,此事件的发生最为遗憾,面对伙伴的牺牲,更是让他感到悲痛。蔡宽裕回忆,计画在被迫半公开的情况下,他形容他们的作为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也认为当时大家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在自我牺牲的精神下而为之。虽然蔡宽裕曾极力反对在不利的地点进行军事革命,但最后仍然选择与他人同行不如同命。直至1975年,蔡宽裕才出狱。

蔡宽裕感叹,当时的生活就像天天戴着面具一般,他描述,每天都有人死亡与消失,面对所有人都必须戴上面具,才是安全。蔡宽裕强调,白色恐怖对人民而言是恐怖的约束,有形的被害者是已经死亡,或是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们,无形的被害者却是整个社会,过去经历更是影响着他们之后的人生。

※延伸阅读:【N专题】转型正义工程困难 白恐受难者盼大众牢记历史真相、捍卫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