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學生終結放榜新聞 媒體亂象暗藏高中資源困境

【記者/劉欣萍、王君盈、陳奕安 攝影/王君盈 首圖/歐孟哲提供

今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後,雄女、雄中學生在臉書發起「終結放榜新聞」連署活動,訴求媒體跳脫「以成績定義成功」的新聞模板,讓分數不再是評斷學生的唯一根據。許柏崧以媒體人角度指出,雖然多數人認為媒體是塑造了成績至上的最大元兇,但其實成功的定義來自社會的既定印象,若要消除刻板印象,社會大眾也是重要的一環。

高中生自組發聲 拒當成功模板

「終結放榜新聞」活動發起人高雄中學(以下簡稱雄中)學生歐孟哲表示,過去媒體採訪放榜新聞時,經常以誘導性的問題詢問學生,藉以找出新聞賣點。舉例來說,去年意外將高雄女中(以下簡稱雄女)指考榜首馮姓女學生的感情事件挖掘出來報導,不僅侵害當事人隱私權,也在後續的新聞效應中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

因此雄中、雄女學生希望未來不要有類似事件發生,歐孟哲聯合有共同理念的學生,開設「瘋狗浪・港都學生思潮」Facebook粉絲專頁,推動終結放榜新聞,藉以打破台灣以升學結果定義學生的固有文化。

針對放榜新聞,歐孟哲認為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不應主動發採訪通知給媒體,介入新聞的生產。他說,當學校以成績表現來判斷學生時,將會影響到教育部期望學生得以多元學習的方針,並且扼殺學生自我實現的可能性。為了遏止此狀況發生,他們要求學校簽署拒絕放榜新聞的承諾書。

雄女校長林香吟曾公開表態,支持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的活動,並同意簽署承諾書,期待學生努力學習多元的教育課程,在各個領域上發展自我特色。不同於雄女,雄中簽署承諾書時阻礙多,歐孟哲說道,雄中校長謝文斌擔心,若是缺少媒體報導造成招生低迷,可能造成家長會和校友會反彈,才會遲遲不敢承諾,最終在校內會議後僅同意,未來將不主動發布榜單給媒體記者,但仍會將學生成績公布在校方官網。

連署活動將近2個月,北一女、建中等9所明星高中校長陸續簽署終結放榜承諾書,歐孟哲表示,不希望活動只是一時熱潮,未來會積極推動與宣導,讓大眾知道仍有許多學生為了打破傳統「升學主義」而努力,堅決不讓社會既定印象限制「成功」的可能。

 歐孟哲 提供歐孟哲聯合有共同理念的學生,推動終結放榜新聞,藉以打破台灣以升學結果定義學生的固有文化。(照片提供:歐孟哲)

放榜新聞影響招生 地區高中難為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參與終結放榜新聞活動的連署學校多為明星高中,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指出,社區高中若是缺少正向新聞加持,可能會影響隔年招生宣傳,對學校產生影響,因此難以全面響應,而這樣的活動能否有效消除成功模板,儼然成為一個多重面向的議題。

「成功不是只有單一的方向。」表態不願跟進終結放榜新聞連署的宜蘭高中校長王垠表示,過去媒體多報導成績優異的學生,過於窄化成功典範的定義。但他也認為放榜新聞並非全然負面,應尊重學生個別意願,若學生願意受訪並分享讀書秘訣,就能讓放榜新聞成為一個有益報導。

除此之外,對於地區性高中來說,仍需要適度的放榜新聞提升各校的知名度,因此許多社區型高中無法如同明星高中簽署承諾書,他們擔心若不由公布學生榜單展現辦學成果,會嚴重影響隔年的招生宣傳效果。對此王垠認為,學校招生率影響的面向很廣,並非只有榜單這一項,社區裡的民眾並不會因一時的榜單而影響選擇,因為台灣大部分都不是新設的學校,民眾看的是學校整體表現。

 風狗浪.港都學生思潮 臉書粉絲專頁雄女校長林香吟公開支持終結放榜新聞的活動,並同意簽署承諾書。(照片提供:瘋狗浪・港都學生思潮

五育均衡淪為口號 改變心態才能反轉教育

即便如此,王垠坦言,若宜蘭高中要簽屬終結放榜新聞,還是需透過會議討論,難以由少數決策者決定 ;他認為每間學校考量簽屬承諾書時,應根據不同的發展基礎與背景,決定是否需要榜單新聞增加自身曝光度,而目前宜蘭高中暫時還不會對學生實施相關承諾。

除了學校自行判斷是否需要榜單新聞,王垠認為,教育部應鼓勵各級學校訂定適合各校的整體規劃,讓學生在校的學習除了學科方面知識的提升,學校也可配合12年國教學習歷程檔案的計畫,由校方開設相關的多元選修,使學生多探索自身的興趣以及未來職涯目標,讓五育均衡發展不只淪於口號,而是能貫徹落實。

王立昇指出,五育均衡是目前的教育目標,但社會普遍仍將進入頂尖大學視為成功;另一方面,也因為智育容易用考試成績量化,因此成為報導呈現的焦點。「不要製造神話是大家的共識,但要思考新聞媒體如何達到鼓勵和學習榜樣的效果。」

王立昇認為,放榜新聞並非罪不可赦,讓學業表現好的學生有發光的機會,是鼓勵也是肯定;再者,放榜新聞為校方帶來正面的社會觀感,對部分學校的辦學宣傳也同等重要,若完全不公布資訊反而矯枉過正。至於最終新聞的呈現面貌,才是大家應該關注的焦點。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 攝影_王君盈王立昇指出,不製造神話是大家的共識,但要思考新聞媒體如何達到鼓勵和學習榜樣的效果。(攝影:王君盈)

新聞反映社會真實 矯枉過正恐加大資源落差

「媒體長什麼樣子,有極大的程度與社會長什麼樣子有關。」聯合報鳴人堂主編許伯崧指出,升學教育是台灣人共有的生命經驗,在分分計較的教育現場,人的價值僅剩下分數高低,讓分數定義了多數人眼中的成功與失敗。

成功模板並非由媒體建構,但媒體再現了社會對於成功的既有想像,並加以放大。許伯崧表示,不同媒體對高中生的定位不同,各有各自的取材角度,難以一概而論,但媒體採訪的資優生多由學校指派,而資優生的遴選標準在於校方,校方提供了直觀的成功樣板,再透過媒體持續向大眾傳播、複誦。他強調,若想消彌社會既定印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由自己定義成功。

「在學生充分了解且自主做出受訪的決定後,媒體依然可以產製放榜新聞。」許伯崧認為,產製放榜新聞與否應回歸學生本身。而放榜新聞中的採訪對象並不限於名校學生,亦有非明星高中的學生,他剖析,名校有極大的社會關注與教育資源,即便全面終結放榜新聞,也不代表社會的關注會隨之下降,頂多是媒體減少了一項報導素材。

然而許伯崧擔心,在遠離首都圈的學校或地區高中,除非因特殊的競賽佳績吸引媒體,否則在全面終結放榜新聞之下,未來曝光的機會將變得更少,資源不平衡的現象恐怕更加嚴重。

許伯崧坦言,現今放榜新聞的產製原因包含了社會期待、校方邀約等諸多因素,學測、指考等既定升學考試也有報導需求。他進一步提出,放榜新聞並非只能報導誰考得多好,若能朝教育結構性議題探索,或許能從舊有放榜新聞議題中,觀察各校間教育與媒體資源的落差;如此一來,放榜新聞或許可以跳脫單純的事件描述,成為值得社會重視的教育現象。

 歐孟哲提供許伯崧指出放榜新聞並非只能報導誰考得多好,可以朝教育結構性議題探索。(照片提供:歐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