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馬56特輯》面對真實內心 黃志聰從創作中找尋自我

【記者/陳韋彤 照片提供/黃志聰】

「男孩在自我審查的過程中,掉入了內心的私密空間。」《隱匿的分寸空間》是動畫導演黃志聰第56屆金馬獎入圍作品,也是他對人生的自我審查,黃志聰將創作過程描述成一場「健康檢查」,讓他檢視心理,面對內心深處。同時《隱匿的分寸空間》也代表著黃志聰對人生的反思,是他思考未來「到底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下的產物。

《隱匿的方寸空間》是黃志聰在念研究所時期的創作,一開始的題材並不是「追求自我」,而是描述關於家的故事。黃志聰回憶,後來選擇改變題材的原因在於一次與室友的交談中,室友對黃志聰坦白,他認為黃志聰是個捉摸不透的人,黃志聰也坦言,因為自己在外形象熱情,內心卻十分孤僻、不願與他人透露心事,正是這點矛盾讓室友向他提出疑惑,也成為黃志聰創作並藉此釐清自我的契機。

期待觀眾從作品中看見自己,引起共鳴

「比起將主角設定成我,我更希望觀眾能看見自己,引起他們共鳴。」黃志聰強調,他期望動畫中的男孩能成為一個開放式的角色,然而動畫的雛型不是現在所呈現的樣子。

在他的雛型中,男孩的臉會隨著周遭環境而改變,就像是他面對不同的人就展現出不同面貌的自己一樣,黃志聰解釋,這樣的敘事方式像是在撰寫日記,因此很自然地把主角帶入成自己,但黃志聰也意識到,這種「自說自話」難以引起他人共鳴,因此才決定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出創作,期待觀眾在觀看作品時,能從男孩身上引發對自己的思考。

黃志聰盼觀眾能從角色、情節引起共鳴,思考自我。

前期作業龐大,從閱讀中找尋動畫精神思想

敘事方式的改變讓黃志聰進行了很多前期作業,為了創作《隱匿的方寸空間》,黃志聰因而去了解「存在主義」相關的理論,從中了解到「人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才會去思考自我」,也有了「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存在』都擁有完全的自由選擇權利,可以選擇成為自己或選擇不成為自己」的想法,他也將此概念運用在動畫中,成為貫穿整部動畫的精神思想。

黃志聰解釋,成為自己其實就是所做的決定與內心的想法是一致的,而不是去迎合他人,他認為沒有人天生就該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除了存在主義,黃志聰在製作前期也特別去閱讀從未涉略過的心理學理論,包括「鏡中自我」、「印象管理」、「從眾行為」及「防衛機制」,在整個動畫中,運用視覺符號將脈絡區分為這四個部分。

此外,黃志聰也介紹隱藏在其中視覺符號,像是在「鏡中自我」中的鏡子,在黃志聰的認知中就代表每個他人的意思,但黃志聰也認為,觀眾在觀看時也不一定要照著他的思維走,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感受,去定義每個符號的意義。

黃志聰在動畫中運用視覺符號,並期待觀眾能賦予不同的意義。

入圍金馬肯定,黃志聰期待能讓更多觀眾能一同思考

面對入圍第56屆金馬獎的最佳動畫短片,黃志聰坦言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因為過去他的作品較為小眾,敘事方式較隨性,與主流動畫不同,然而在嘗試改變敘述方式後的作品《隱匿的方寸空間》能夠入圍金馬獎、得到影展肯定,這些都讓黃志聰感到很開心,他認為,這也是給了過去為作品而「孤軍奮戰」的自己一個交代。此外黃志聰也期望,透過作品能傳達出讓觀眾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迎合他人,期待觀眾在觀看後能從中得到啟發進而思考「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