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馬54入圍特輯》「你找什麼?」 周東彥開啟對話多於找尋答案

【記者/翁如儀、高翊綺 攝影/劉彥佐 照片提供/周東彥】

影像作品多次入圍台北電影獎和各大國際影展的導演周東彥,在2013年以本科專業奪下世界劇場設計大展「互動與新媒體設計」大獎,這次則以同志交友為核心議題的紀錄片《你找什麼?》入圍第54屆金馬獎,為同志交友軟體的世界,開啟了新的註解。

《你找什麼?》劇照_04《你找什麼?》入圍第54屆金馬獎,為同志交友軟體的世界,開啟了新的註解。(照片提供/周東彥)

開啟對話可能 勝過給予觀眾答案

「看似只關於男同志,其實你跟我們一樣,都在找什麼。」周東彥指出網路世代快速變遷,交友軟體也正蓬勃發展,「找什麼」是身陷其中的網路速食者,心中的問號。網路加速了很多事,讓網路交友一切看似更透明,身高、體重、年齡和一個喜好,但是缺少了人與人面對面的對談,如何在虛擬的世界中,認識對方的本質,是每個寂寞的靈魂,必須面對的課題。

「我就是希望他開啟一些對話的可能」周東彥強調比起直接告訴觀眾答案,更喜歡利用畫面給予觀眾新的問號。紀錄片的核心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社會效果,或只呈現一部「典型」的男同志電影。觀眾常常都只想要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這片子真的放到男同志的世界裡面,他們覺得根本沒有搔到癢處」周東彥並沒有用非常激情的同性之愛,去闡述同志的世界,因為他想說的不僅僅是男同志的世界,而是提供一個窗口,讓更多人重新思考「Looking For?」的意義,造就這支「非典型」同志紀錄片的誕生。

提到所謂的交友、約砲,大部分的人傾向於負面的遐想,網路讓純愛的神話消失,無論同性或異性之間,尋找的或許只是一種很短暫的親密感,這是導演周東彥試圖引起的共鳴,「創作最有趣的是,我們把事情攤開來看和討論,但是我不一定要給你最正確的答案。因為沒有答案會是永遠、恆久的。」

攝影:劉彥佐周東彥強調比起直接告訴觀眾答案,更喜歡利用畫面給予觀眾新的問號。(攝影/劉彥佐)

以自身為主軸 打破傳統桎梏

《你找什麼?》是一部由採訪為元素,形成的紀錄片,導演周東彥融合了舞台劇的手法,並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話,以他自身的故事為主軸,再慢慢地延伸向受訪者們的故事,一般紀錄片鮮少見到紀錄者介入畫面中,成為主角。紀錄片,就是將問題與別人分享,周東彥認為「變化」是一個件有趣的事,起初開拍的時候,並沒有想以自己為主軸,是在歷經訪談、與受訪者「交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發掘出每一個人的改變,才決定以自身的改變和體悟,去一步一步串聯大家的故事,描繪他們的人生。

《你找什麼?》劇照_02《你找什麼?》是一部由採訪為元素,形成的紀錄片,導演周東彥融合了舞台劇的手法,並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話。(照片提供/周東彥)

戲劇導演與劇場出生的周東彥,從拍攝中領悟了採訪這回事。「作為一個訪問者,我們真的準備好接受對方毫無保留的所有意見嗎?」拍攝的採訪過程中,導演周東彥心中浮現這樣的疑問。同志在社會上的存在,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多數人還不能把同志族群視為生活周遭平凡的一部分,無論訪問的結果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相抵觸,周東彥都將它納入電影的故事中,來呈現每個「人」最「真實」的感受。

不談單一議題 拋點子給觀眾想像

周東彥打破普遍同志電影所呈現的同志世界,《你找什麼?》不單純討論同志交友軟體,更提供觀眾更多對現象的反思和想像的空間,平實的描述也獲得54屆金馬獎評審的青睞。

「一部好的紀錄片,要引起人的共鳴、思考。」周東彥不希望觀眾是因為同志議題「很夯」,才去關注,他強調所有的現象並非只發生在同志世界。而能得到金馬獎這麼大的肯定,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期待能帶給觀眾新的思考、詮釋與答案。他也進一步提到,現在的創作者很幸運,不像以前對拍片有這麼高的門檻,只要你願意去嘗試,手機也可以拍紀錄片,但如何從中產生並表達出不同的力量和思考,才是優秀藝術作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