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看法]從雙非問題看香港未來特首


【文/關學琛
早前,香港各大主流媒體皆大章篇幅報導有關港人與內地同胞所引起的爭執,觸發了對港人身份認同的自我保護意識,事件中也再次突顯出中港之間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兩地的文化差異。社會各界也為此議題爭論得熱血沸騰,而其中一個導火線正是「雙非問題」。就此問題,筆者雖不是研究人口政策的專家又或是法律的權威。但作為一個留學台灣的香港學生,希望能藉此為在港以外的人士簡單說明究竟雙非問題是什麼一回事,所洐生出有什麼問題和帶來的潛在影響在那裡,也希望能試從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的角度嘗試去解釋為何港人會有如此大的反彈。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向現任香港現任特首曾蔭權批示本港仍有一些根本性的深層次矛盾有待解決。及後,他除了進一步解釋香港應該在經濟方面要把握現有的優勢和遇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機遇以保持及鞏固香港現有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之外,他更提及要改善民生,希望香港人民能包容共濟、凝聚共識、團結一致,以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
然而這番說話似乎並未真正有效為香港的執政團隊帶來新思維去解決存在已久的深層次矛盾,反而有惡化的跡象。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歸到「雙非」,所指的是父母皆非香港人。今天在媒體上看到大量內地孕婦來流產子(當中包含的而不止有雙非孕婦,還有部份可能是持雙程証的孕婦;編按:雙程証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往來港澳通行證)其實早已存在其且有跡可尋及。早在2001年,香港法院審議一宗案件名為「莊豐源案」,然而控辯雙方一直對判決各有不滿,直至上訴至終審法院,那時候政府代表提呈中國全國人大委員會,就本港基本法有關居港權的法律條文和定義請求法律解釋,而終審法院最終亦接立了全國人大的法律解釋並成為往後裁決的重要法律基礎,也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筆-確立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內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事實上,來港產子最大的誘因並不只是因2001年「莊豐源案」的裁決,而是在2003年沙士(SARS)過後,中央政府為幫助本港振興經濟,推出了港澳個人遊的惠港旅遊政策。這個政策推出後,內地居民來港的便利性因而增加,加上任何在港出生的兒童將可獲得香港的居留權,這樣便吸引了一批孕婦來港的意慾,從數據上已經反映來港產子的數目有增無減,並且是大幅增加,情況的確令人憂慮。雖說近年內地經濟高速起飛,不少人都能受惠於經濟成果,生活質素有所改善。但在中國比鄰的香港,不論福利資源、醫療設施、教育等方面,所推出的政策和配套的發展都仍比內地成熟得多,基本生活水平條件皆在已發展國家或地區水平。再者內地的出現的結構性社會問題亦是錯綜復雜,例如一孩政策、城鄉戶藉制度等…都成了各種來港產子的推力和助力,誘因和原因。
回到香港,政府現時就這個問題所面對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包括:
短期內公營醫院運作將面臨考驗
本港公立醫院一直面對人才流向私營私營市場的問題,形成人手短缺的現象。就雙非問題,首當其衝便是婦產科的人手以及床位,預約及等候產前檢查的時間將會大增。面對那些冒險闖關分娩的孕婦,急症室醫生更需要分神為這些個案先作處理,也使那些非緊急的服務也必需暫延,對其他病人的權益受到影響。
中期需解決這些個案的身份問題
雙非所引申的問題並不止於醫療系統受到考驗這麼簡單,而是他周邊所帶來的影響。我估計這些家庭長遠而言將會獲得政府的寬鬆處理,容許他們來港定居。但是,即使政府能控制這些個案的數量,但他們此舉已經開了一個壞先例。更多聲稱擁有居港權的人士將會利用司法程序去以爭取他們的權益。即使這些想法存在假設性,但我認為更多有關此類型的司法覆核案件數量很大機會會增加。加上這些家庭能否獲得香港的居港權,甚或獲得「香港人」的身份,這些問題政府亦是未有詳細交代,可預見及後爭拗是會持續下去的。
長遠而言,本港的福利開支以及就業環境將要接受更多挑戰
我認為香港人最介意的並不是多花了公帑去去付這些福利開支,而是納稅人交給政府的稅最終不能用得其所,更令人氣憤的是,當香港市民需要政府出手幫忙的時候,資源卻因"公平分配"或以"照顧弱勢"的理由而最終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使用福利的優先次序被廷後又或資源被分攤。雖然不能完全斷定這批新人口只能為香港造成新的負擔,但在他們能夠貢獻香港之前,我們擔心新來的人口會加重本港福利開支負擔,加劇了本來就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造成「爭飯碗」場面,或分薄本地學生權益等žžž也許這種說法帶點個人成分的考量,但確實此等舉動不能造就"更公平"的環境。
望未來特首有創新思維,擺脫政治包袱
香港特首選舉在即,暫且不談現時香港的選舉制度的狀況,那我們未來的特首又有什麼良策能解決呢?遺憾的是,在觀察眾多特首候選人或疑似候選人的政綱或看法時,我們都無法看出他們能提出具前瞻性的新政策。只有其中一名參選人有提及可解決方法: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只提出以行政手段去堵塞現時的漏洞,包括公立醫院停收今年非本地孕婦預約名額。但是,正如很多立法會議員質疑長遠具體的政策方向和時間表都不清晰。究竟政府向公眾及學者尋求的諮詢,當中的成效有多大作用?政府又該如何深入淺出向公眾解釋他們的措施,這確實是未來政府需要多花功夫的地方。
這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言,香港仍有很多深層次矛盾有待解決,而且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得以解決。然而,筆者雖然跟大部份香港市民一樣,都不一定具備對人口政策等相關議題的專業知識或解決這些結構些問題的能力。但是,從這個議題中,我們期望未來的能當當選特首的候選人不只應具備高尚的品格,還期望他/她有能力統合各方意見,發揮凝聚力等領袖該具備的條件。不過回歸到的核心,我們期望的是有一個更公平的選舉環境,執政者能具備為政者的核心條件-承擔和挑戰難關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