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撿骨傳承困難淪夕陽產業 師傅盼技術永留存

【記者/呂品萱、呂珮岑、黃荺婷 首圖/彭國蔚提供】

為先人服務一直是撿骨師堅持的動力,不過隨著近年土地不足、政府致力於推動環保葬,以及多數年輕學子不願意吃苦學習撿骨技術,迫使撿骨師沒落成為夕陽產業。即便撿骨產業衰退已成事實,他們仍期盼找到有心學習的弟子,讓這份技術持續流傳下去。

各地撿骨步驟相異 需遵循特定流程與細節

自清朝乾隆期間起,土葬一直是多數國人選擇的下葬方式。家屬會等先人出殯、下葬數年後聘雇撿骨師挖開棺木撿骨,並決定要二次下葬或整理進納骨塔,目的除將先人遺骨帶回祖籍外,也透過重新刷洗遺骨,祛除厄運。然而,近年隨政府推動《殯葬管理條例》、環保意識抬頭,及土地不足等,各地政府逐漸禁止土葬,推行火葬、環保葬等政策,撿骨業亦隨之沒落。

根據台灣傳統習俗,人往生後應保留全身入土下葬以示對死者的尊重,先人出殯五至十年後,家屬會請撿骨師在合適的時辰舉行撿骨儀式。儀式講求順序,從手骨撿起,象徵牽起先人的手,再將整副骨骸取出後清洗乾淨、至陽光下曬乾,最後依人體構造擺放,排列成出生時的姿勢後放入甕中,二次下葬。

撿骨除講究骨骸放入的先後順序,下葬環境也影響撿骨師後續的撿骨儀式。其中「蔭屍」就是因棺木材質或周圍土質不佳,導致遺體沒有正常腐化,更有民間傳說蔭屍會變成殭屍吃自己子孫,影響後代運勢。對此,新竹竹東第五代撿骨師彭國蔚回憶,以前年輕時第一次遇到蔭屍,味道非常刺鼻難聞。遇到此情形,他建議先讓空氣進入棺木、撒上米酒及鋪上葉子腐蝕先人遺體,等到屍體狀態穩定後,再開始撿骨工作。

撿骨工作除程序繁瑣外,台灣各地區撿骨風俗民情也不同。北部因客家人居多做法簡約,南部則因多為閩南人做法繁複,除將手腳及脊髓用線綁起外,也會用布包裹頭骨,並使用朱砂在頭顱畫上五官及妝容。彭國蔚說明,不論南北,晚輩將先人骨骸擺放入甕時應呈現跪姿,予以尊敬。  

土地不足政府推環保葬 撿骨技藝面臨失傳困境

撿骨需遵循特定流程並留意細節,雲林口湖第三代撿骨師李國雄表示,年輕學徒常跟著老師傅一起跑墓地、累積經驗,才能記清楚程序、分辨先人左右邊骨骸位置。不過,彭國蔚也指出,現今多數殯葬公司業中的撿骨師,不僅簡化撿骨程序,專業度也不及傳統撿骨師,因此葬儀社有撿骨需求時仍會向外聘請,提供家屬更完善的撿骨服務。

彭國蔚提供先人遺骨洗淨後,撿骨師便會將骨頭依序排列整齊。(圖片:彭國蔚提供)

然而,注重傳統與專業的撿骨產業已大不如前,隨都市化程度增加,台灣土地逐漸不足。各地政府為促進經濟及都市發展,接連禁止人民土葬,規定遺體火化後僅能安置在納骨塔中,也積極推動海葬、花葬等環保葬,為的就是減緩活人與死人爭地的局面。李國雄感嘆,撿骨師已成夕陽產業且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據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的海葬使用情形資料顯示,2010年,台北市申請海葬的人數僅38人,十年過去,2020年,台北市申請海葬的人數達135人。顯示現今民眾對下葬方式的取向改變,對於環保葬的接受度提高,傳統土葬也因此式微,加上撿骨師陷入無人接班的困境,讓撿骨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後事選擇多元化 土葬費用高成沒落主因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面積小,然而傳統土葬卻造成土地資源不足。為解決問題,內政部於1991年開始鼓勵「火化進塔」,使其成為主流。不過,政府便發現火化進塔會永久占用土地資源,為促進環境永續,內政部於2003年推行環保葬。台北市殯葬處課長余銘祥說明,早期一個月僅有10多例環保葬,後來國人慢慢接受歸於自然的下葬方式,環保葬需求提高,逐漸出現樹葬、花葬、海葬等新型下葬方式。

政府為推廣環保葬,提供多項補助措施吸引民眾參與。台北市殯葬處課長余銘祥舉例,台北市民申請環保葬完全免費,僅需負擔火化前的費用,其餘的費用由地方政府補助所需民眾,若家屬想挪出靈骨塔的骨灰、改作環保葬,也會提供「鼓勵金」。此外,台北市殯葬處也在捷運、公車上置入廣告,以不立碑、不造墳的「墓園公園化」打破陰森印象,將翠綠草皮和美麗花海映入民眾眼簾,把觀念注入大眾生活。

相較於環保葬的永續特質,傳統土葬因其動用大量水泥和磚塊,易造成汙染,而背負生態殺手的臭名。此外,台北市殯葬處課長余銘祥補充,將埋葬者移出原有穴位的程序麻煩,後續還有遷葬工程,且要經歷下葬、撿骨、進塔等繁瑣儀式,耗時也耗經費。尤其土葬和後續處理的費用並非人人負擔得起,也成土葬沒落主因。

清土耗費大量體力 學徒多半途而廢

面對環保葬需求增加、傳統土葬沒落,傳承不易也讓撿骨技藝面臨失傳危機。「找不到接班人!」彭國蔚無奈坦言,由於成為一個撿骨師需具備清土、擺放骨頭、將骨頭清乾淨等多樣技術,因此時間是初學者最大的阻礙。他解釋,此行業工時不定,若學徒平時已有工作,一般只有週末能夠學習,經常與適合撿骨的日子錯開;另外也有些人只為高薪前來學習,卻對此職業無心付出,過一陣子就打退堂鼓。

彭國蔚提供彭國蔚表示,撿骨前的挖土作業讓許多學徒放棄。(圖片:彭國蔚提供)

雖然撿骨的時間不固定、需親自在大太陽底下工作,過程看似辛苦,但彭國蔚表示,撿骨的過程並不難,只是現在年輕人體力較差,經常在一開始清土的步驟就已疲憊不堪,因而耽誤儀式時辰。為將技術繼續傳承,早在幾年前,他就開始在網路上提供免費教學招募學徒,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體力已無法適應過往的撿骨工作,大部分人常常半途而廢,使撿骨技術的傳授遇阻。

撿骨人力快速萎縮,縱使撿骨傳統逐漸式微,土葬數量遞減,政府為環境永續徵收土地、縮減公墓數量,加上法規於2001年明定各縣市經議決後可規定公墓使用年限,意指民眾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撿骨遷葬流程,以致於現今政府與家屬委託的撿骨作業持續不斷,而完成政府與家屬的需求便是撿骨師們堅守職位的理由。

公墓遷葬需求不減 仰賴撿骨專業 

由於現今大眾已較少接觸清明節掃墓、除草習俗。李國雄表示,多數人為求方便,聘請撿骨師拾起先人骨骸,置放於納骨塔中,家屬便不必耗時打理墓園或忙於祭拜,也會有塔方人員協助處理祭祀程序。自從各縣市政府開始徵收土地、縮減公墓數量,且法規明定公墓存放年限,墓基使用年限多為七到十年,屆滿時就需撿骨、整地,造就遷葬成為逝者家屬必經之路。彭國蔚說明,土葬家屬在存放年限到期時就需撿骨,將土地留給下一位往生者,而被徵收之公墓也要撿骨,以便綠地工程的建設與發展。

過去曾接手公墓遷葬作業的彭國蔚分享,公家整地時曾挖掘到許多無人祭祀的往生者骨骸,政府便會請撿骨師協助清理、整頓,再放入公家的納骨塔中。李國雄則指出,過往政府興建公路時,也曾請他協助亂葬崗的撿骨整墓作業,以庇佑路人的平安,同時保障先人骨骸不受侵犯與破壞,顯現民間與政府仍依賴撿骨師的專業。

從業30餘年,彭國蔚自木工師傅辭職接下上一代的祖傳撿骨事業後,除了責任心與服務眾人的使命感外,也在撿骨過程中深刻感受家屬不捨往生者的心情,更了解他們的一片孝心。他補充,為避免尚未撿骨的先人,成為無人祭拜的無主之墳,能為先人盡心力是他在撿骨產業堅持數十年,仍未想過離開的原因。

李國雄提供 李國雄說,為先人服務是從事這行最重要的原因。(圖片:李國雄提供)

逝者圓滿離開 撿骨師:不讓技藝成為記憶!

提及深耕撿骨產業的堅持,李國雄同樣認為,自己雖是跟隨父親的腳步學習技術,但能讓逝者圓滿離開,卻是讓他感到最喜悅的事。每一次幫助先人處理後事的成就感,不僅是職涯中最值得的瞬間,也支持自己走過數十年的歲月。另外,因撿骨大多為家傳事業,傳承上不只更困難,後繼無人也加深他對此職業的使命感。

即便撿骨逐漸成為夕陽產業,師傅們仍奮力埋首於這份工作,了解若這項職業不復存在,就無人能提供更好的技術為先人服務。為了目前還有需求的人,他們將傳承撿骨技術視為自己的任務,彷若肩負一生的使命。彭國蔚強調,只要還有往生者需要服務,撿骨傳統就不能消失,因此他在網路上尋找學徒的過程不曾終止,只盼未來能找到下一代接班人,不讓撿骨成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