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轉型正義工程困難 白恐受難者盼大眾牢記歷史真相、捍衛人權 

【記者/王君盈、陳韋彤、柯博文 攝影/柯博文】

由同名恐怖遊戲改編的電影《返校》以1947年基隆中學事件為原型,訴說當時多名師生因地下刊物《光明報》被捕遭遇,反映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剷除異己、政治壓迫等情景,也打破同溫層,連結對當時歷史不了解的民眾。

轉型正義彌補獨裁傷痛 政治檔案公開不易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始於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止。在戒嚴期間,刑罰範圍極度擴張,法條被當成整肅異己的工具,人民的自由、基本人權蕩然無存。即便在解除戒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政府仍利用《懲治叛亂條例》以及《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持續鎮壓政治立場相異者。在民眾抗爭下,最終廢止兩條例,長達42年的白色恐怖才算真正結束。

推行轉型正義,是民主國家為了彌補過去獨裁政府所實施的不正義行為。而台灣的轉型正義起步較晚,並未在1987年正式解嚴後立刻推行,而是到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才開始被討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仁郁表示,隨著加害者與受難者雙方部份離世,有關加害體系的大量政治檔案需更費時交叉比對,一時半刻無法還原歷史的原貌,但受難者仍期盼能透過公開真相,得知當時為何遭誣陷、被誰誣陷,同時讓後代了解歷史的真實面貌。

207464彭仁郁表示,大量政治檔案需費時交叉比對,一時半刻無法還原歷史的原貌。

還原歷史真相 認錯、寬恕、和解達成正義

「沒有一個受難者不願意追求真相。」白色恐怖受難者、現任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會長蔡寬裕描述,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眠床通刑場」變成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意指經常有人在三更半夜被便衣警察帶走,但家屬不清楚緣由,事後查戶口名簿才知道,當時消失的家人已經死亡。基於此原因,蔡寬裕表示,不只是倖存的受難者渴望真相,罹難者的家屬也同樣渴望政府歸還真相,為逝去的家人平反,並將歷史公諸於世、被大眾牢記。

現在的轉型正義「只有轉型,沒有正義」,蔡寬裕回憶,他第一次被逮捕時逢「劉自然事件」,自己僅是在課堂上,以法律層面評論政府不應與美國簽下不平等條約,不料卻被舉報「鼓動罷課」後被逮捕。他認為,當時許多罪名都是政府的誇大解釋,「要真相,就需要政治檔案公開」。蔡寬裕強調,受難者堅持追求真相,有了真相才能有後續的認錯、寬恕及和解,完成這些過程,對受難者才是真正的正義。

207463蔡寬裕認為,「要真相,就需要政治檔案公開」。

徵集檔案、解密困難 同理傷痛才能加速轉型正義

2019年7月《政治檔案條例》三讀通過,規定人民必須歸還相關的政治檔案給政府,也強制政府公開相關檔案。「去拼貼失去的歷史碎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翠表示,促轉會的首要任務為加速各機關徵集政治檔案的進度,將分散於各機構的檔案與文書,透過鑑定與審選,將具保存價值資料納入國家檔案。目前須與國家安全局、內政部警政署等機關不斷協調與溝通,才能取得過去不公開的資料。

207466楊翠表示,促轉會的首要任務為加速各機關徵集政治檔案的進度。

除了徵集檔案外,內容的解密也是關鍵,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委員會秘書蔡喻安表示,政府應提供足夠經費與人力資源進行研究,但當今的研究人力卻明顯不足。他解釋,公開檔案需要充足的人員解密跟查證,單有檔案很難釐清歷史;不明確的歷史無法給予受難者應有的平反,走向社會和解的道路也會愈加漫長。

談及正在進行的轉型正義工程,蔡寬裕直言,雖然政府嘗試推動轉型正義,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追溯事實真相又是一個漫長的工程,他強調,對受難者而言,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不僅記憶會隨著時間模糊,受難者的生命也可能會輸給時間。

312614蔡寬裕強調,對受難者而言,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

楊翠指出,目前促轉會的政治檔案徵集已進行到第六波,總計約十三萬件,雖然轉型正義的進展漸漸加速,徵集數量也已是2000年前後的九倍之多,但還是遠遠不足。他點出,需要社會大眾同理當時受難者的傷痛,轉型正義的進展才能更加快速。

面對外界期望公開加害者資料的呼聲,蔡寬裕坦言,與外界認知不同的是,並非所有受難者都被蒙在谷底,部分受難者其實知道加害者是誰。正是因為知道,才會秉持著「歷史必會留下痕跡」的道理,他強調,不是加害者往生,他們曾經侵害人權的作為就能被遺忘,希望藉此警惕大眾莫忘歷史教訓。

推動教育提升認識 楊翠:記住傷痛避免悲劇再演

楊翠說明,轉型正義本無關族群、意識形態,只為追求真相並為曾受迫害的人平反,而理解受難者的傷痛與追求真相的重要性,則需要大眾關注與探討白色恐怖歷史。他指出,過去威權體制下的教育,導致民眾下意識避談過去,須透過徵集檔案的公開,釐清當時真相,進而推動社會教育,提升大眾對轉型正義的認知。

「若揭開還會痛,那代表傷口還沒癒合。」楊翠表示,唯有真相才能讓傷口結痂,透過轉型正義落實還原真相。彭仁郁認為,若要達成真正的轉型正義,必須翻轉舊有思維,過去威權體制透過教育對人民建立社會集體運作的價值觀,如「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的理念,也被合理化為國家整體利益著想,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的局勢正當化人民所受的不合理對待,這些威權體制下的產物,至今仍深入台灣文化。

207462楊翠說明,轉型正義是追求真相並為曾受迫害的人平反。

形式上的解嚴容易,但過往的教育導致大眾不願主動面對歷史,「我們能探討德國的納粹,卻不願提起白色恐怖,本身是件弔詭的事。」楊翠強調,精神上的解嚴,需要轉型正義和教育持續推動,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改善。蔡喻安對此說明,雖然大眾不願提起過往歷史,但並不排斥去了解,透過《返校》等影視作品帶給民眾接觸白色恐怖歷史的機會,使民眾同理受難者的傷痛、了解當時社會風氣,降而探討還原真相的重要性。

「記住過去暴力的歷史,才能保障未來的和平」,蔡寬裕表示要記得過往的錯誤,才能避免再度發生的可能,若政府再度犯錯,人民也要懂得維護自身的權利。

蔡寬裕:《返校》僅是輕描淡寫 籲從歷史思考人權

為了將白色恐怖的經歷傳達給不願碰觸歷史的民眾,蔡寬裕提倡,透過教育從歷史思考人權的重要性;國家人權博物館也因此定期籌辦展覽與講座,推動人權教育,培養民眾對自身權利的敏銳度。楊翠也指出,人權的定義是保障自身權利外,更要為他人爭取權利,強調還原歷史的價值在於對人權的重視。

蔡寬裕坦言「《返校》相較當年的經歷,僅是輕描淡寫。」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中,不只是參加讀書會,僅僅是貼一張紙,或找一個人談話、開會,都可能當成反叛的依據。

蔡寬裕表示,雖然《返校》無法真切刻畫出當時人民苦悶、敢怒不敢言的社會氛圍,但依然有助民眾覺醒、了解歷史。蔡寬裕引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利.魏瑟爾在作品《夜》中寫到的:「遺忘死者,就是對他們的二度傷害。」期盼社會了解歷史真相後,牢記曾經發生的一切。

※延伸閱讀:【N專題】揭露白恐苦悶社會 蔡寬裕談被迫戴上面具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