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ssue]體現社會- 走入舞台 劇現社會貌

 社會議題層出不窮,民眾卻只能被動接受,缺乏抒發的管道。然而,應用劇場透過議題與劇場結合,深入探索民眾真實生活,以論壇的方式進行,並讓觀眾親身上台與角色對戲,真正地體會當事人面臨的處境,了解劇中每個角色所代表的涵意。藉此,鼓勵現代人反思社會現象,嘗試勇敢發聲。

編輯/陳君宜
記者/沈美辰、張碧珊、紀智鏸
照片提供/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為民創團 聚焦議題


 
 「民眾是我創立劇團的最大動力!」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賴淑雅強調,舞台只是傳達故事內容的媒介,讓觀眾反思當前社會問題才是表演的核心。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藉由演出與生活相關的議題,來訴說社會真實面貌。

 應用劇場與一般劇場不同,它不單只是由演員表演的形式呈現,反而著重於與觀眾的雙向互動。其創辦理念為描述社會現實,而反映人民的困境為主要演出內容。賴淑雅認為,以劇場作為媒介,是表現民眾生活的最佳方法。她回憶,曾參與桃園縣文化局為推廣社區與劇場結合的計劃,因而決定到社區與民眾一同工作,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處境,除了讓大眾正視這些社會問題外,最終希望民眾能藉由與演員的互動,學習勇敢發聲。

 另外,賴淑雅談到,劇場中一名學員曾在劇場課與大家分享父親抗爭的親身經歷,並認為這個故事在他的心裡烙下無可抹滅的傷痕。在民國78年,台北縣政府為蓋污水廠而徵收土地,當地的居民不願被迫犧牲便起身反抗。然而,聽完這個故事,一名媽媽學員有感而發的說:「我享受過的後花園竟是別人傷痛的舊家園。」藉此,賴淑雅希望透過民眾親身演出這段過去,讓現代人重新了解當時情況。

 「一般人理解的劇場都是專業的劇場,大部分劇場的觀點都是專業劇場的表現,相較之下,應用劇場因規模小而被視為比較不專業的演出,便不被重視。」賴淑雅感慨地表示,應用劇場曝光率不比一般劇場高,且大眾對於劇場存有既定印象,認為一般劇場作品較有水平,卻忽略了應用劇場本身不同的理念,因此,她決定集結戲劇領域的同伴,改變這樣的生態,讓應用劇場能佔一席之位。

探究社會 反映民聲

應用劇場不同於一般劇場,一般劇場僅將故事完整演出,觀眾單方面接收演出者表達的涵義,而應用劇場重點為擴大探討社會議題。特別是應用劇場中的「論壇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于善祿說明,演出的過程中,觀眾透過演員生動的演技融入劇情並參與互動,更能針對其議題產生回應與思考。

 近年來,台北市房價高漲,許多民眾因此買不起房子。賴淑雅舉例,近兩百名阿美族原住民因負擔不起台北市的房價,便在新店溪畔建立「溪州部落」,最後卻因違建問題面臨拆遷命運,引發一連串原住民保衛家園的社會運動。

 「他們住宅權在哪裡?」賴淑雅憤慨地表示,去年選舉期間,現任台北市市長郝龍斌提出在帝寶旁興建青年出租住宅的政見,但學者擔心將可能被貼上「貧民窟」的負面標籤,且市民基本需求是「安居」而非豪宅。

 然而,為了結合高房價議題,他們將第一次的正式論壇劇場演出,定名為《小地寶》。故事深刻地描述建商和市場的炒作使房價高漲,政府卻沒有因應的政策,導致人民的住宅權遭剝奪。由於首演地點為新加坡,賴淑雅擔心台灣、新加坡兩地觀眾反應有落差;沒想到卻引起熱烈的回應,也有觀眾提出辦記者會的構想,並激動地融入劇情中,與飾演議員角色的演員對話,欲揭發劇中議員的惡行惡狀。

 飾演議員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演員傅子豪表示,演出前,會先思考角色存在的涵意。「議員其實也是受壓迫者!」他激動地說,觀眾雖認為議員本身是獲利者,但事實上卻因有資金壓力而受壓迫於建商。同時,傅子豪也開始反思台灣各個角色的社會意義,並認為每個角色在某方面皆可能受到壓迫,便轉而將自己的不滿,壓制到他人身上,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賴淑雅說明,《小地寶》是應用劇場的的第一齣正式表演,且台灣觀眾對這種探討社會議題的「論壇劇場」仍然感到陌生,因此她致力於論壇劇場的推動,希望透過演員和觀眾一來一往的互動討論,使劇場變為真實的「公民論壇」,刺激民眾對社會議題產生更多想法。







劇場互動 激盪思考

 應用劇場演繹的題材,大多來自觀眾面臨的民生問題。于善祿表示,因為劇場表演是以觀眾當主角顯示出社會問題,所以身分或成長過程都不盡相同,每當觀眾對劇情有所回應,就代表著某個社群的思維模式。而應用劇場表演到一個段落時,便會引導觀眾進入劇情中,觀眾能直接參與演出並表達自己想法,是屬於開放性思考的劇場表演。

 賴淑雅分享今年演出的作品《一僱二主》,主要描述金融風暴後,由於經濟不景氣,勞工被迫接受無薪假或是採用責任制工作,而劇情中提到現今社會中「派遣員」調度問題。他們被人力公司派遣到各企業上班,表面上為公司職員,事實上卻受到人力公司及企業雙方操控,不僅工作福利和正職員工相差甚遠,薪資也在雙方利益交換中縮減。賴淑雅提到,身旁多數朋友都曾體會到這種不平等待遇,希望能藉此激發大眾對勞工議題的新觀點和視野,讓劇場化為論壇,透過觀眾想法的交流,期待尋找出解決方案。她認為,劇場的每個議題都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一種理性討論,同時也是一種公民教育。

 「一個人的力量無以改變社會。」賴淑雅表示,每次劇團演出前,她會偕同製作團隊,尋找對論壇劇場有興趣的劇場工作者,或是進入戲劇相關科系學校推廣論壇劇場,並藉由與學生的互動,讓他們更了解劇場的表演形式。

賴淑雅說明,一個完美的演出,除了舞台設計人員外,大至導演、編劇、演員都是一同作業,且發想劇本、收集資料等過程,都是經由大家充分討論,透徹理解事件發展,才能在觀眾上台演出時,每個演員都清楚該如何銜接劇情。

 「假設論壇劇場是一套電腦軟體,要進入台灣這台大電腦需要長時間的灌輸。」于善祿表示,若劇團可發展一套教材流程或深入教育,讓對此無概念的大眾有一系列可遵循的方向,且透過政府鼓勵支持,並穩定資金來源,便能維持體系內的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