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看法]敬老傳統&香港情懷–劉嘉玲封后談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兩大」特色」

[文/崔珊珊]
頂著無數的猜測和質疑,2011年4月17日晚,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香港文化中心如期舉行。不出意料的是,《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成為當晚最大贏家,包攬了最佳導演在內的六個獎項,而劉嘉玲也是憑藉該片成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這樣的結果,在意料之中——
不是她還會是誰呢?看完當晚的直播,似乎無論是製片、導演、演員、還是影迷,都可以伸個懶腰洗洗睡了。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結果,其實還是難拂眾望:無數影迷每年對金像獎的等待,就這樣的結果?入圍和獲獎的作品,似乎都沒有達到觀眾眼中金像獎本應該達到的水準。

應該是劉嘉玲,但其實想想,又不該是劉嘉玲。首先《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這部作品,本身的藝術水準並不能體現金像獎本身所應該達到,至少是港片影迷心中應該達到的層次;其次劉嘉玲在這部電影中的戲份,總的算來還不如李冰冰來的多,到底女主角是誰,觀眾都還在犯迷糊,固然女主角與女配角的界定不能簡單的以戲份多少劃分,但是戲份問題依然撲朔迷離,所以才有了內定之說。因而有人戲謔:貂蟬是應該成為《三國》裡的最佳女主角吧!

劉嘉玲封后,最合理的解釋是金像獎一直以來的敬老傳統,2009年的影后給了60歲的鮑起靜,2010年的影后又給了50多歲的惠英紅。劉幾十年如一日拍片接片,為港片繁榮苦勞不少,也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之前五次被提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都失之交臂,第六次提名並獲獎安慰她,也是人之常情吧;屢次遭遇對手兼情敵張曼玉而又無力還手,這份委屈,更是要同情的;最最重要的是,本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名單裡,薛凱琪、湯唯、楊千樺、何超儀,個個都是劉嘉玲眼裡的小女孩級的人物,和她,不說演技,就憑年齡和資歷,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競爭對手太弱,也是劉摘冠的原因。

由此看來,儘管難平眾議,劉的封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本屆金像獎的獲獎名單來看,《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拿下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六項大獎,《打擂臺》也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配角三個大獎,典型的尊重老人〈劉嘉玲拿影后〉和鼓勵後進,整個金像獎,成了香港人的自娛自樂自彈自唱,延續了這幾年香港電影圈情懷為上的路線。把大多數的獎項都送進了香港電影人自己的包裡,分肉分得也恰到好處,大部分獲得提名的電影,都在理所應當的領域獲得了自己的安慰。在幾個大獎上,既照顧了像徐克、劉嘉玲這樣資深電影人的情緒,又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未來派——謝霆峰,在一夜之間,成功造就了兩對雙雙獲得影帝、影后的夫妻,如此混亂的局面,最終只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堅守並且突出香港電影的情懷,金像獎,是香港人的!我不跟台灣玩,也不帶著大陸人玩!

可是這樣一來,金像獎變成了什麼?好像是頒獎過程是眾人操刀分肉,頒獎後的慶祝又是烹肉而食的晚宴一般。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港片大量減產,票房連續下滑,當年那個繁華似錦、烈火油烹的時代,儼然成了影迷回憶時的談資。而金像獎,也因不允許非香港製造拒絕入為和參選,而備受各方質疑。香港電影和金像獎,怎麼了?

在華語電影大獎中,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唯一一個在入圍標準上設置了區域性障礙的獎項,嚴格的入圍條件將不少內地和台灣地區的優秀電影拒之門外。在這個問題上,前任金像獎主席文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個獎項本來就是為了表彰和鼓勵為香港電影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不是為了迎合所有華語片而設置的,它從誕生之初就明確了它的區域性特點,我們面對的就是香港電影從業者。」

誠然,在華語電影圈,大陸有金雞百花獎、台灣有金馬獎、香港有金像獎,允不允許非本地的電影入圍是主辦方自己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應該指責金像獎關起門來玩自己的。但是時代變了,純粹的香港製造越來越少,更多的電影走向合拍,嚴格的要求只會使金像獎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

振興金像獎,最重要的基礎工程還是提高港片質量和數量,不斷進行創新滿足市場需要,尤其在培養新一帶電影人身上要花費很大力氣;其次就是要在保證金像獎「區域性」這個特色的同時稍微放寬要求,比如最佳導演候選人必須是持有香港永久居住身分證香港居民這一項就可以放寬,因為不是有無一張身分證就可以說明是否為香港電影作出了貢獻。

嘆息港片大不如前,批評金像獎故步自封,其實還是因為在廣大影迷心中,對香港電影,有太多太多的關切。尤其是對於大陸影迷,在80末大陸電影低迷的時候,香港電影,滿足了無數電影愛好者的夢!陳嘉上導演說,香港電影的強盛在與他代表了一種平民文化。想一想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羅啟銳的《歲月神偷》,我們對香港電影,其實還是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作者為世新大學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