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雙語政策2》 校園打造英語口說環境 學生:應以教育階段和學科區分

【記者/蔡翌暄、許詠晴、林湘淇 圖片/取自Pexels、盧省言提供】

總統蔡英文2017年推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盼強化國人英文溝通能力,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在教育部指定的大專院校,實施全英授課的課程。面對任期將滿的蔡政府所力推的雙語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盧省言接受《新聞人》訪問時說,全英課堂為練習英語口說環境,讓學生在無壓力的氛圍中增進英語表達能力。

「2030雙語政策」目標為提升國民英語能力,培養能與世界交流、具備國際素養的人才。政府與多間大專院校合作,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下稱台師大)與成功大學等,均獲選為教育部補助全英語授課的標竿大學,並期望在2030年時,標竿學院中有5分之1的學生,選修全英授課課程(下稱EMI)的比例高於5分之1。

創造英語互動空間  教師帶領的精進口說

作為參與「大專校院學生雙語教學計畫」EMI的雙語教師,盧省言分享,教師多具英語系國家留學經驗,但各校也有不同的教師培訓方式。台師大雙語教師除需取得教育部線上師培課證照,校內英語發展中心也會開設線上課程、英語工作坊,教導如何以較貼近學生的英語文法、字詞授課,英語系教師也會到課評鑑,要求EMI授課品質。

圖片:盧省言提供盧省言建議,EMI可先於大學通識領域實施。(盧省言提供)

雖EMI未被列為大學必修學分,每學期開課堂數也不多,但盧省言指出,EMI打造了英語交流空間,並以自己開設的「西方女性史」為例,課程要求學生以英語討論,且不論文法是否正確,都不會打斷學生交流。他認為,儘管全英授課、交流互動的時間會導致課程進度落後,但學生能在輕鬆、無壓力的上課氛圍中增進英語表達能力。

除了打造英語口說環境,盧省言提到,在傳授西方文化或理論時,用英語詞彙與邏輯教學更能貼近西方的歷史脈絡,不會因中文翻譯產生不同解釋。對於現行EMI制度,他則建議,EMI可先於大學通識領域實施,用非強迫的方式,鼓勵學生藉由文化學習英語,也能供外籍學生選修。

減輕學生課堂負擔 營造英語口說環境

事實上,EMI或許也提供了台灣學生難得的英語口說環境,曾選修「西方女性史」EMI的台師大歷史學系的韋姓研究生認為,在全英課堂中,不僅能更深入了解英語研究成果,也獲得練習英語口說的機會,經過課堂多次與同學交流討論後,他逐漸敢於用英語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圖片:取自Pexels韋姓研究生提到,經過課堂交流,他逐漸敢於用英語表達看法。(圖片:取自Pexels)

同樣修過EMI的台師大歷史學系李姓研究生表示,老師在課堂會適時放慢語速、用簡易的單詞與文法教學,若課程內容較為專業,自己則會在課前預習生冷詞彙,或在課後請教老師,以確保跟上課程進度。不過,他也提到,由於EMI未設定選課門檻,導致同學英語程度不一,影響上課進度。 

雙語教學模式侷限  學生籲因材施教 

談起雙語政策實施後引起不少質疑與擔憂,李姓研究生同意,現行政策有獨尊英語、忽視專業科目的感受,使學生更排斥EMI。修讀中等教育學程的他進一步指出,政府積極在中學培育不同學科的雙語師資,如表演藝術、體育科等,卻由英語科老師獲較多名額,不但使專科教師懷疑自身專業,也有「英語凌駕在專業學科之上」的疑慮。

圖片:取自Pexels韋姓研究生認為,雙語教育應以教育階段和學科區分。(圖片:取自Pexels)

其實,雙語教學分為EMI及「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下稱CLIL)2種授課模式,目前政府致力廣推EMI。但韋姓研究生認為,雙語教育應以教育階段和學科區分,中學生還在奠定基礎知識,英語程度也較為分歧,因此中等教育階段應採學科英語並重CLIL方式授課,而大學生依專業領域分流,也相對能自由選修課,則較適合EMI。

然而,除應以教育階段區分授課模式,韋姓研究生坦言,政府為方便考察教學成果與分配資源,只規劃EMI與CLIL這2種模式,但並不足以應對複雜的教育現場。就大學而言,不應要求所有科系開設一定比例的EMI課程,也有學生因擔心英語程度不足,而不敢選修EMI。他呼籲,政府應重視並改善政策實行時的困境,提出更詳盡的規劃。

※延伸閱讀:

【N專題】雙語政策1》在野質疑方向錯誤 綠委盼政府完善配套

【N專題】雙語政策3》立意良善惟操之過急 學者提「沃土模式」培育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