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產創條例惹爭議 校園民主遭忽視

【記者/劉宇珊、楊曼伶 首圖張廖萬堅國會辦公室提供】

為培育重點產業領域人才,提升產業競爭力,《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於2021年5月14日三讀通過,將於國立大學內設立研究學院。不過產創條例推動過急,且條例內放寬《大學法》與《學位授與法》等高教法規恐傷及校園民主,引發民團及學生團體不滿。

增強人才培育 發展產學合作

推動產創條例的教育文化委員張廖萬堅表示,因疫情下台灣高科技產業產能不斷增加,卻缺少人才,才決定效仿國外推行產創條例。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從教育提前佈局訓練,讓學生畢業後馬上銜接產業,以補足重點產業領域人才缺口,同時讓學院與產業間相互交流、分享技術,以達到產學界共同帶動先進技術持續發展之成效。

目前多校都有推動產學合作,對此,義守大學產學智財營運中心徐祥禎主任說明,進行產學合作主要有2種方法,一種為校方主動與企業媒合,如鄰近鋼鐵、石化之產業有大量專業人才需求的義守大學,經公開招募程序後,有合作意願之學生便可至該企業實習;另一種為校方聘用專業經理人,將學校老師的研究資訊曝光於校方人才資料庫,再由企業向研究教師之系所媒合,申請立案後便可執行產學合作企劃。

義守大學產學合作發展示意圖義守大學產學合作發展示意圖。(徐祥禎提供)

而產創條例啟航後,許多問題也隨之揭露。輔仁大學第32屆學生會長黃亭偉指出「粗暴立法將對大學自治造成嚴重威脅。」經濟民主連合集結各民團與學生團體,發表列有十四點主張和條例十大缺失的產學創新不應急就章。其中提及「校務會議空白授權,校園民主蕩然無存」,點出產創條例在推行過程中,並無顧及校方及學生等所有利害關係人意見,只經教育部等公家機關制定後即立法通過,便形成了空白授權的情況,此舉恐嚴重危及師生的受教權。

「若這次開了一個後門,之後難保不會有更多後門。」黃亭偉認為,隨著一個條例的放寬,許多制度也都將隨之放行,他解釋因產創條例屬沙盒實驗,在推行時將放寬《大學法》學生人數應與大學資源相符之條件、《學位授予法》中博士學位候選條件等許多現有規定,無法保障校方草案完整通過校內審立機制,進而難以維持權益平衡。且少了校務會議監督將連帶牽涉到校方運作,他指出,未經綜合審議便通過的制度如何能確定是否符合校方最大的利益是個問題,此外,同時也破壞了校園民主的自治權利。

對於產創條例的種種疑慮,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表示,產創條例立法過程操之過急,程序中來不及讓公眾發表意見便通過,若持續以粗糙方式立法,將嚴重危害大學自治的權利。他認為,校園民主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擁有權力掌控受教權,如產創條例內的師資聘任全權由各校產學合作機關內部決議,在未經校園自治監督下,師資的保證及學習資源的分配必會損及學生權益。

參與監督會比例低 學生需求難表達

在產創條例通過尚未通過前,便已獲得社會熱烈討論。張廖萬堅說明,此條例鬆綁多條高教法規,故收到許多對此有疑慮的聲音。而經濟民主連合也召開了「產學條例不應急就章,百年大計將毀於一旦」記者會​並質疑條例中,大學教職員生代表無法在學院的課程、資源分配等重要事項做出決定,有損大學校園民主。

此條例缺失中,「校園民主」為許多團體所擔心的議題。黃亭偉指出,在此條例下因其草案不須透過校務會議審議,因此對學生保障不足,他舉例,產創條例中並未提及若研究學院出現校產問題,原產學大樓的使用權該由企業、學校還是政府管理,將使師生教學使用空間受損。

根據產創條例,監督會委員的組成中規定須有15位委員,尤榮輝表示,監督會中,研究生及學生會僅各有一位代表,佔不到全體委員1/5,比例偏低。黃亭偉同樣認為,校園應是以師生為主,學生的意見同樣重要,希望各方能討論和調整各席次,並將學生代表的比例提高至1/3,並訴求校方讓學生參與研究學院設立的討論,以便更了解學生的需求。

不僅是監督會學生比例過少的問題,草率立法也被質疑是否損及學生學習民主及受教的權利。黃亭偉強調,若校園失去民主,權力將掌握在不熟悉各領域的需求的少數人手中,將導致許多學生的受教權受到損害。而校園民主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尤榮輝直言,校園民主能使學校不偏離教育的本質,使學生受教品質維持一定的水準。

產創條例受監督 多方關注未來發展

除此之外,黃亭偉認為現今台灣社會推崇民主,而校園民主則是學生在進入社會前能體驗民主的重要環節,透過在校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公共事務的敏感性,所以如何確實實踐校園民主便成為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尤榮輝認為,尤其現今大學生多長期對校園事務冷漠,學生公民意識待加強,並舉例曾有學校自治會選不出會長,在條例有可能損害校園民主下,將會使學生自身權益更加被忽略。

產創條例的通過,讓各界期待它為社會及學生帶來的效益,同時也擔憂諸多問題。黃亭偉表示,為確保學生在此條例下仍保有校園民主,會在一至兩年透過聯繫學生會、經濟民主連合和翻看各校校務會議紀錄等方式,了解各校運行的狀況,他也期望教育部能積極訪視及監督學校的參與情形,保障學生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