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昔日「東方迪士尼」逐漸沒落—台灣動畫產業的困境

【記者/李晨伊、陳明遠、袁維駿 圖片/邱立偉提供】

曾被譽為「東方迪士尼」的台灣動畫產業,於1970年代憑藉強大代工實力為國外打造多部知名動畫,而後因代工市場流失,逐漸轉型為原創製作,幾十年來卻因資金不足與市場萎縮,導致產業復甦腳步放緩。近年政府除制定政策與行銷規劃外,也設立文化內容策進院,主導國內動畫產業的振興政策。動畫業屢獲輔導金和投資政策的補助,期盼沉寂多年的台灣動畫能重返榮景。

外包動畫公司引領興盛 代工出走陷發展瓶頸

台灣曾是全球最大動畫代工之地,為國外產製多部知名動畫電影,隨著經濟起飛,代工業逐漸消退,導致長期倚賴國外製作案發展的動畫產業受影響,經營模式被迫轉型為當今的原創製作。即便台灣動畫市場擁有早期代工的穩定技術,卻仍受產業缺乏行銷基礎、海外作品威脅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影響,導致本土動畫長期無法受到國人關注。

台灣早期因工資低廉,成為海外動畫公司尋找外援代工的重要基地,動畫產業也於1970年代發展為全盛時期。當時最為人熟知的的宏廣卡通公司(下稱宏廣),曾替迪士尼產製如《獅子王》、《花木蘭》與《小美人魚》等多部知名動畫長片。曾任職於宏廣的飛普動畫執行長郭浚明表示,豐富的代工經驗為台灣動畫技術打下良好基礎,卻也導致產業長期倚靠國外訂單,當面臨勞資上漲使代工業外移時,台灣動畫便受衝擊,無法維持穩定成長與未來發展。

取自Pexels台灣動畫早期以代工作為發展主要目標,建立良好技術基礎。(圖片:取自Pexels)

產業行銷零基礎 市場競爭易受海外動畫埋沒

海外更為低廉的勞力使動畫代工業者淡出國內市場,本土產業也於1990年代改變經營方向,開始出現原創意識。郭浚明回憶,產業轉型初期,持續發展本土作品的工作者與原先相比大幅減少,由於原創動畫更需關注後期商業行銷,當時的工作者卻多為代工人員,普遍缺乏行銷技術,導致多數動畫師對於留在業界發展產生疑慮。

代工如同產業鏈中製造零件的過程,行銷則代表品牌的建立與推廣。動畫《小貓巴克里》導演邱立偉舉例,早年國內數位媒體稀少,除未規範海外作品的引進數量外,更限制國內電視台總數,因此能夠穩定供應作品的美國迪士尼與日本東映動畫公司便成為放映首選,固定時段播放的海外動畫廣泛流行。隨民眾收視習慣養成,缺乏行銷的台灣作品難受大眾關注,在競爭動畫市場上便產生推廣瓶頸。

邱立偉提供早期數位媒介稀少,觀眾易在零星電視節目中接觸海外動畫資訊並逐漸養成收視習慣。(圖片:取自Pexels)

補助難平衡昂貴成本 盼作品推廣國際提高銷售

除行銷能力薄弱導致觀眾對於國內動畫缺乏認知度外,資金短缺亦使行銷範圍與效果受限,而原創動畫的成本需求相較於代工業更為龐大。「台灣內需市場的收入遠不及一部動畫片的製作成本」,邱立偉強調,足夠的討論聲量與口碑,作品版權才能銷售至更多國家,平衡動畫製作所需的高成本。在行銷開發過程中,政府長期以來皆會提供創作團隊輔導金。對此,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兼任教授孟宗儒坦言,製作補貼在許多時候仍不足以應付原創動畫的成本需求。

動畫製作除技術、人力與資金外,作品於國內外的關注度與競爭力都將成為創作考量,隨勞力市場轉移,台灣動畫產業逐漸從代工為主的時代轉變為原創發展。邱立偉認為,許多國內創作者仍持續產製原創作品,而推廣台灣動畫價值卻也成為當今產業面臨的難題。

邱立偉提供邱立偉説明,台灣內需市場的收入遠不及一部動畫片的製作成本。(圖片:邱立偉/提供)

動畫製作門檻高 資金不足阻礙發展

台灣動畫產業繼承代工時期的製作技術,台灣優秀作品卻受到資金不足的影響無法產出續集,且市場政策不完善,使國外動畫瓜分台灣市場,導致原創動畫在競爭下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即使政府設置輔導金制度重振動畫產業,目前政策仍需要進行調整,才能增加動畫產業復甦的機會。

根據文化部《2021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2016年至2020年於實體戲院播映的309 部動畫片中,僅有7部臺灣本土作品,無法供應市場需求。孟宗儒表示,台灣動畫公司較少將資金投注在高成本的動畫長片,使產量無法比肩國外,若資本家無法確保投資穩賺不賠,便不會貿然嘗試,造成動畫公司難獲得額外投資。動畫特效協會理事長林家齊表示,大部分的動畫電影上映後因票房不佳,收支無法相抵,易面臨公司解散及導演須獨自償還動畫製程中所積累債務的困境。

對台灣動畫公司而言,資金不足為動畫創作路上的一大難題,因此,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下稱文策院)制定內容開發專案計畫,為台灣動畫創作者提供每年最高新台幣300萬元的輔導金,各地方政府也編列預算,協助創作者們將夢想與現實接軌。林家齊說明,台灣近九成五的原創動畫需仰賴輔導金才能產製,即使政府提供影視產業約10億元的補助,卻因為動畫製作成本高昂,加上票房不如預期,補助無法填補缺口,致使台灣鮮少將成本花費在行銷層面,導致作品曝光度不足。

邱立偉提供邱立偉補充,許多國家對國內文化產業設有保護政策,但台灣在市場政策上並無作為。

國外動畫角逐市場 台灣保護政策失靈

近幾年,對比宣傳經費龐大的國外動畫,觀眾逐漸減少對台灣動畫的支持,邱立偉補充,許多國家針對國內文化產業設有保護政策,優先保障作品穩定發展,再推動作品與國外競爭。然而,台灣在市場政策上卻未設置相關法案保護產業,動畫受限於國內的自由市場競爭,不限制外國動畫片來台發展,顯示出當前政策需給予本土動畫更多幫助。

台灣動畫市場環境因政策不全而受到威脅,致使動畫長片無法發展完善,林家齊指出,若台灣未建立完善的市場保護政策,好萊塢片商會壓縮本土原創動畫發展空間。台灣受世界貿易組織的自由貿易影響,放棄爭取對國外動畫採取進口數量限制,使海外市場開放後,受到大量異國作品衝擊,國內動畫產業在未培育完全的情況下與實力雄厚的歐美動畫角逐市場,導致出眾的作品鮮能被看見,甚至可能成為創作者生涯中唯一作品。

目前國內市場環境不利於台灣動畫發展,使政府需注入更多心力,在政策上協助動畫產業復甦。孟宗儒提到,原創動畫的扶植需從政策改革著手,道出動畫公司和政府必須同心協力拓展國際市場,才能喚起大眾對原創動畫的關注。

海內外收益差逾20倍 僅內需市場難為台撐腰

台灣當今的動畫產業仍持續面臨資金短絀、市場受限等瓶頸,因此政府近年向動畫公司挹注輔導金,結合資方的投資,再加上台灣動畫產業近期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將產業復甦的目標放眼國際舞台。

邱立偉提供邱立偉認為,台灣動畫產業需和國際合作,分散製作動畫的風險。

為使投資方更有意願投資,動畫公司積極將作品推銷至更廣大的市場。邱立偉坦言,自身出品的動畫《小貓巴克里》在台灣僅有新台幣300多萬收益,但在中國靠著作品票房、周邊產品等卻能賺進約7000萬元。「動畫電影若以國內市場為主要或唯一市場的話,是不成立的。」邱立偉認為,僅靠台灣內需市場的收入,無法平衡一部動畫片的製作成本,因此,台灣動畫產業需要和國際合作,擴大市場並分散製作動畫的風險。

原創動畫發跡「台灣事」 助在地文化展望全球

即使台灣動畫需鞏固國內外雙邊發展,但國內市場仍是原創作品的起點,「那標示著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邱立偉強調,海內外市場缺一不可,以「紅衣小女孩」、「鬼門開」等民俗文化為動畫主題為例,外國觀眾可能因文化差異無法立刻理解,因此,若想推廣台灣故事,即需編纂出讓外國市場也能理解的劇本,才能引起雙方共鳴。

邱立偉提供動畫電影《八戒》與外國合作,累積許多海外市場研發的經驗。

台灣動畫近年持續深耕在地原創劇本,也開始向國際宣揚臺灣的本土故事,如2021年,邱立偉也透過動畫電影《八戒》與外國合作,累積許多海外市場研發的經驗,最終將作品推廣至全球,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作品。邱立偉強調,合作中學習如何以產品的角度看待動畫作品,確立目標觀眾,以收穫更多「動畫製片人思維」。他也提到,未來希望政府能夠推出補助國際合作專案的政策,提高與外國動畫專案合作次數,及參與海外展覽會的頻率,盼讓更多台灣動畫的企劃能在國際發光。

政府出手挺動畫產業 導演籲增設短中長計畫

當台灣動畫產業向外尋找供需市場時,政府也積極制定政策協助完善動畫產業。林家齊說明,去年財政部提出投資抵減稅額的政策,投資人除了能將金流投資於產業,還能抵減稅務,加上動畫產業公司擁有動畫角色的智慧財產權的授權,未來可以藉由販售角色周邊商品獲利,不僅提升資方的投資意願,更使動畫公司籌措到足夠的資金。

自文策院創立以來,政府透過資金與政策給予動畫產業大力支持,使越來越多動畫長片在金馬獎上角逐殊榮,如2017年上映的動畫《小貓巴克里》正是睽違11年再度獲獎的台灣動畫長片。邱立偉說道,文化部近年持續鼓勵台灣動畫攜手國外,也樂見持續開發更多原創作品,同時寄望政府能更明確的設立台灣動畫產業的短中長期規畫,使其跟上國際的腳步,也期許未來十年內有更多動畫長片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