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消防員諮商資源分散 災後壓力難紓解

【記者/粘菀瑄、姚希亮、陳畇蓁 首圖/Pixabay】

今年4月2日台鐵408次太魯閣號發生翻覆事故,花蓮縣、台北市與新北市等消防大隊,夜以繼日投入救災行動。為協助民眾脫離困境,消防員須近距離、長時間停留災害現場,卻使他們身心暴露於巨大壓力之下。然而,目前消防員可使用的心理輔導資源不僅散落在各縣市,也未建立完整制度追蹤消防員身心狀況,成為他們排解心理壓力的困境之一。

曾任新北市消防局第三大隊龍源分隊的隊員戴誌毅入行超過15年,過去投入八仙水上樂園粉塵爆炸事故(以下簡稱為八仙塵爆)、沙崙海水浴場命案及台南維冠大樓倒塌等重大救災行動。在八仙塵爆中擔任救護總指揮官的他,回想起當時情形,「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消防員救災後壓力纏身

八仙塵爆救災現場遍地哀嚎,500多人受傷、近50人倒地無法行動,當時共啟用100台以上救護車運送傷患。戴誌毅回憶,受限於八仙樂園地理環境,1次只容許1台救護車出入,導致來自各地的救護車全堵在八仙樂園出入口,無法進入。於是,他與另一名高級救護技術員,緊急在出入口處設置第三大量傷患處理區,將所有傷患搬運至園外處理,才得以快速消化傷患。

救災結束後,戴誌毅與消防同仁的心情久久無法恢復。他說,即便許多人早已回到消防局待命,仍無法好好休息,只能透過網路社群分享救災心情,抒發出勤後的心理壓力。

戴誌毅坦言,八仙塵爆帶來的陰影,讓他開始排斥人潮眾多之處,也總認為四周充滿危險,下意識在心中設想災難發生時的應對處理。甚至透過家人談話才得知,自己救災後長時間出現說夢話、磨牙、易暴怒及摔物品等行為。

據消防員工作權利促進會資料顯示,台灣消防員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下簡稱PTSD)的盛行率達到9.2%,壓力源可能來自社會事件、重大救災、同僚殉職、家庭及工作壓力。

IMG_9900台灣消防員罹患PTSD盛行率高達9.2%。(圖片來源/Pixabay)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羅惠群指出,一般而言,PTSD患者可能出現睡眠困擾、反覆做惡夢、經常出現災難畫面及情緒不穩定等問題。若消防員罹患PTSD,卻無法有效獲得情緒紓解,將導致工作情緒不佳,影響出勤專注度及專業表現,大大增加救災現場的危險。

若想避免消防員結束大型救災行動後,產生過高心理壓力,應在第一時間關心消防員身心狀況,以降低罹患PTSD的可能性。然而,消防員目前僅能使用消防局提供的團體諮商輔導,或各縣市政府設立的「員工協助方案」(EAP),並無專屬心理諮商管道。

經歷重大救災事件後,消防局多與民間團體合作,提供消防員團體諮商輔導。但戴誌毅認為,在眾人面前坦承心理問題並不容易,且事後須繳交心得報告,變相成為消防員的負擔,影響參與輔導意願。羅惠群也指出,心理諮商師與病患間的信任需長期培養,因此講座形式的團體輔導課程,成效更受限制。

受限職務 消防員輔導意願低

消防員平常可使用的心理輔導資源,是各縣市政府人事室設立的員工協助方案(以下簡稱EAP)。EAP為一套運用於工作職場的方案,目的為發現並協助員工,解決可能影響工作效能的個人問題。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EAP提供消防員每人每年4次心理諮商服務,每次以1小時為原則,服務時間為每週一至五的早上9時至下午5時。

(全部照片皆出自pixabay)消防員工時長、休假少,難與政府心輔機構有效配合。(圖片來源/Pixabay)

然而,消防員做二休一制度及執勤時間不確定、需隨時待命的特性,導致EAP對他們的幫助十分有限。消防員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朱智宇解釋,由於消防員工時長、休假少,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心理輔導的意願低落,因此難以與政府心輔機構有效配合,即便多數消防員了解EAP,仍無法彰顯其輔導效果。

EAP若能在消防員勤務過於繁忙時,配合其工作時間,則有望提高使用意願。戴誌毅建議,EAP應視情況規劃心輔資源使用的優先順序,第一時間安排現場救災人員進行輔導,降低心理問題產生的風險,也為權宜之計。

建立專屬三級輔導系統 消防單位配合成關鍵

戴誌毅強調,「消防員目前很需要專門的心輔體系」。他以警政署所設立的心理輔導室「關老師愛心園地」為例說明,該心輔體系將警察壓力劃分三級,分為初級事前預防、次級事中危機處理、三級事後追蹤處遇,並提出因應策略。他認為,消防員的心理問題正日益擴大,應依照其工作內容,建立屬於消防員的完善輔導機制。

在消防員輔導機制尚未建立的階段,消防單位積極協助顯得十分必要。無論是調整消防員職務內容、團隊間相互照應、增加個人休假時間,皆為政策規劃不力下的緩兵之策。不過,羅惠群指出,「心理病症的治療,需透過系統性的解決。」因此,對於易受精神、心理創傷的消防員而言,推動三級輔導制度刻不容緩。

IMG_9894對於易受精神、心理創傷的消防員,推動三級輔導制度刻不容緩。(圖片來源/Pixabay)

羅惠群指出,「從周圍做起」是消防員三級輔導制度的根本。在初級預防中,消防員可以個人、家庭、健康、工作、生涯規劃為指標,進行自我評估,培養自我覺察能力,而身邊長官與同僚需適時從旁關懷。次級則在消防員出現焦慮、恐慌等中度症狀時,透過消防單位轉介至輔導機構,予以調節身心。若出現自我傷害,對工作、生命產生危害,便暫停職務、強制送醫,服用藥物治療,作為第三級應對措施。

撕下「英雄」標籤 創造友善諮商空間

消防員長期以來扮演既強壯又堅強的角色,導致他們習慣壓抑與控制情緒波動,在慢性壓力反應與PTSD中掙扎。因此,羅惠群說明,輔導消防員有別於一般民眾,須打破「消防員不能懦弱」的印象,才能針對消防員身心狀況,給予合宜治療。

羅惠群進一步指出,大眾必須放下對消防員抱有的英雄主義及性別框架,並建立「心理疾病等同於一般病症」觀念,理解消防員遭受的身心創傷,使他們對心理輔導、就醫治療不再卻步,進而建構出健全的三級輔導制度和友善諮商空間。

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在太魯閣號事故後,規劃「0402台鐵408次列車事故心理健康計畫」,作為本次救災人員聯繫當地衛生局的專責窗口,安排免費心理諮商與轉介就醫。但衛福部約聘副研究員紀皓仁坦言,計畫因各地宣傳不足,無法有效觸及多數參與救災人員。為強化計畫執行,衛福部已發函至各救災單位,落實計畫目標。

若要避免消防員一再承受心理衝擊紛擾,不僅政府需慎重其事,羅惠群強調,心理素質日常建立與預防,對消防員而言更是至關重要。他表示,在消防工作中,消防員應長期紀錄個人情緒與關係狀態。瞭解自身狀況,不但有助於情緒調節,也能增加值勤穩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