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ssue】轉型正義專題》228後怎和解? 總是被提起的「轉型正義」

【記者/林應允、甘岱民 攝影/李振均 圖表/蔡孟築】

228事件走過69年,當時的恐懼與留下的傷痛卻深深刻印在台灣社會,社運人士李家幸表示,每到選舉,習慣打電話或用Line與爸爸討論時事,但身為白色恐怖過來人的父親,卻總是對他說「選誰要放在心中,不要在電話裡說,因為電話有監聽」,讓李家幸直言「這不是白色恐怖是什麼?」,面對歷史悲痛的同時,「轉型正義」成了不斷被提起與討論的名詞,只是,這個名詞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即將就任總統的蔡英文將轉型正義列為五大政治改革措施之一。
其實,「轉型正義」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議題,除了台灣也早有多國已有前例,準總統蔡英文也將其列為五大政治改革措施之一。從今天開始,新聞人報社將透過系列專題,從不同面向帶著讀者一同了解何謂「轉型正義」。

何謂轉型正義?

「唯有面對它,唯有揭露真相,才有可能諒解和推動族群共存」,「二二八」紀念活動共生音樂節工作人員陳威廷表示,揭露過去威權獨裁體制所造成的政治壓迫等不義之為,促成諒解和彌補社會分裂所做的善後工作,便是所謂的「轉型正義」,也是一種「遲到的正義」。蔡英文於2016年「二二八」紀念活動中表示,推動「轉型正義」的目的是要讓社會能夠真正和解,盼讓國家能夠真正的團結。

對於轉型正義,社民黨發言人苗博雅呼籲查明真相,「事情沒有釐清之前,歷史不可能被原諒,首要就是還原歷史真相。」透過真相和歷史的呈現,促進社會對歷史記憶的保存,提醒後代獨裁政治對人道的摧殘並警惕。另外以賠償受害者,追究加害人等途徑,向世人宣告自由、民主等理念。

推動轉型正義的動力?

轉型正義的推動,其中一種動力來自於社會內部,從內至外。如韓國光州事件後,受害者家屬相繼成立了「拘留者家屬會」等團體,在政府干擾和打壓下,仍然積極發聲。此外,宗教團體和學生工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有兩位工人於1980年和1985年為要求查明該事件自焚。

另一種動力來自於社會外部,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法國、加拿大等國紛紛伸出援手,國際紅會不停呼籲和提供援助,聯合國甚至成立了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官和軍人,國際間對於轉型正義也有相當的作用。

所以,轉型正義怎樣被推動?

轉型正義的進行,包含替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平反,被沒收的財產必須歸還,並賠償遭受肉體、自由和生命損失的人或其家屬。目前的台灣,已頒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補償受害者與其家屬,不當黨產處理的相關條例也正在推動。

而對於從事政治迫害者,必須追究其責任,曾參與過去迫害犯行的的軍警、官員及任職於司法體系者,需給予革職、整肅等,例如捷克和波蘭相繼在民主化後通過《除垢法》,限制威權政府的情報人員、黨工和線民等的工作。

對過去政治迫害的真相和歷史,必須完整地呈現,透視相關檔案,才能使真相大白,推動和解,彌補歷史的傷口。

轉型正義在台灣

台灣為轉型正義已有部分成就,包含二二八和平促進會和相關的補償條例、對二二八受害者及其家屬進行了補償,並透過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和展覽館,展望和平。

然而相較於其他國家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台灣並無建立處理轉型正義的專責機構,且政府和民間在這項工作的成就也相當有限。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陳信行表示,台灣轉型正義的不足,一方面是因1990年推動轉型正義時政府將加害人全部放過,沒有追究。另一方面則是仍有許多檔案尚未解禁,真相無法查明。許多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心結無法打開,尚未真正和解,令所謂的轉型正義顯得空虛。

 

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曾表示,唯有理解與對話才能避免再一次悲劇,並籲請國人一同用行動促成對話,讓所有歧見與堅持都被客觀、理性討論。國民黨代主席黃敏惠也曾強調,執政者應該設法撫平傷痛,促進族群融合與團結,而不是不斷地在傷口灑鹽,掠奪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二二八」當做「政治提款機」。台北大學學生林凱婷指出,轉型正義最基本的是要向台灣這片土地誠懇道歉,而且不能讓當初做壞事的人掌握行政權力,此外國民黨應該歸還不當黨產。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依靠的是先輩不懈的努力。如同《燦爛時光》最後一集中,李天明走在芒草中,說著「跟著以前人走過的路,就可以找到」,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轉型正義總有到來的一天。